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对木球攻门推杆、控制用力挥杆、全挥杆动作三种动作进行运动学和肌电学分析,对比不同水平木球运动员之间的差异,探究木球学习过程中更适合低水平球手的学习方法,为木球的发展增添技术理论,为教练员的教学训练和学生的反馈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撑,为高校开展木球理论课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运动学实验法、肌电学实验法、数理统计等方法,采用qualysis运动捕捉系统和芬兰表面肌电仪ME6000采集挥杆击球动作的运动学数据及肌电学数据,并分析其特征。研究结果:1.挥杆上下杆时间比值:攻门推杆<控制用力挥杆<全挥杆。2.杆头线速度特征:攻门推杆<控制用力挥杆<全挥杆,呈约0.4倍递增。3.肩髋夹角:攻门推杆<控制用力挥杆<全挥杆,顶点附近达到最大值且肩轴大于髋轴,攻门推杆约为7°;控制用力挥杆约为19°;全挥杆约为30°。4.肘关节角度:在准备时刻自然微曲,顶点时刻肘关节屈,全挥杆顶点时刻右肘约为90°直角,下杆击球肘关节逐渐伸,收杆时逐渐屈,但攻门推杆肘关节变化较小。5.膝关节角度:攻门推杆>控制用力挥杆>全挥杆,全挥杆重心最低。6.躯干前倾角:攻门推杆保持一定的角度变化,在7°左右;控制用力挥杆变化在25°左右,全挥杆变化在42°左右。上杆时躯干前倾角减小,下杆时躯干前倾角增大,随挥时躯干前倾角减小,是控制用力挥杆和全挥杆的共性。7.肌肉均方根振幅平均值:攻门推杆<控制用力挥杆<全挥杆,三种挥杆方式都是大部分肌肉在随挥阶段均方根振幅平均值达到最高。8.肌肉积分值和贡献率:左右侧竖脊肌和左右侧肱三头肌在挥杆动作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论:1.三种挥杆方式的共性:上杆缓下杆快,杆头线速度峰值出现在击球时刻之前,与击球时刻较接近。竖脊肌和肱三头肌在三种挥杆动作中都发挥很大作用。腹直肌在上杆阶段的活动水平都不高,大部分肌肉的均方根振幅的平均值均在随挥阶段较大。2.攻门推杆动作控制好下杆节奏,减小下杆惯性削弱力量,击球时全身应放松,“慢、准”型击球。3.控制用力挥杆肌肉保持中度紧张,重心比攻门推杆低,上杆时伴随左腿蹬地躯干合理扭转,下杆时重心自然过渡,使击球的力量稳定且精准。4.全挥杆动作重心更低,练习时应稳定好下肢,利用竖脊肌、背阔肌形成躯干的最大限度扭转,避免腹外斜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