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群体中生活的个人需要与被交流方拥有共同的记忆,共同记忆是把人们连接形成集体的纽带。村民生活的空间及进行交往的场所被称之为村庄,村庄内的居民世代一起生活与交往形成了有关于自己聚居村庄的记忆,这些记忆在生活中不断地被提取和重新建构,代代传承最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记忆,称之为乡村记忆。乡村记忆承载着村庄的自身的历史与文化,是乡村生活共同体的粘合剂,也是村民群体共有的精神文化食粮。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急速扩张和社会开放程度的高度提高,乡村也在发生着它自身的变迁。村庄的形态、结构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行为特征、思维理念等等都在发生着快速变化,这些不可避免的变化对乡村记忆的延续和传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对乡村文化传统关注度的不断加强,乡村记忆的保护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批准实行“乡村记忆工程”就是保护这种文化的一种新型且大胆的尝试。一说到乡村记忆保护则必然以乡村记忆的传承作为大前提,从而最终达到实现乡村记忆的延续与乡村记忆文化传承的目的。探索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记忆传承的机制,则成为保护乡村记忆、延续村庄历史文化传承、保存村庄居民所共有的精神文化食粮的必然要求。故而本文以地理位置位于北京和承德两座现代化城市中间的虎什哈镇为本次调研实施对象,在实地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以虎什哈镇的乡村记忆的重要载体——村庄作为切入点对社会转型期乡村记忆在村庄内传承的现状进行剖析来探讨在社会转型期乡村记忆的传承的机制和对当前乡村记忆的保护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