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和活跃者,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各类功能结识新的朋友并与其保持联络,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的内容发布、转发等功能分享信息,从而建构多元开放的社会网络,在需要时,从中获得求职信息或网络成员的就业推荐。在本研究中,笔者参考了林南的社会资本模型,从社会资本的积累与使用的机制方面设计了研究模型,并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其求职的影响。在量化方面,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用户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其社会资本的相关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媒体的使用与用户的社会资源的可达性与可用性无显著相关性。在社会资本的三种表现形式方面,社会资源可达性与使用者的桥接型社会资本和保持型社会资本均呈显著正相关;社会资源可用性与使用者的三种社会资本占有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在质化方面,本文通过深度访谈的形式,对14位正在求职的社交媒体使用者和2位进入职场一年左右的社交媒体使用者进行了访谈,了解其在求职时如何使用社交媒体中的社会资本进行求职信息的获取和就业机会的寻求,并将线上、线下的社会网络关系对对年轻求职者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大学生是否使用社交媒体帮助自己求职,取决于几个因素:(1)社交媒体使用者的求职需求;(2)社交媒体中联系人的社会资源占有情况。在线上社会资本的主要功能和使用的有效性方面,笔者发现,社交媒体中的社会资本主要为黏连型和保持型社会资本,对于大学生求职的主要作用在于信息的沟通和为求职者提供情感性支持,而对使用者找到工作的直接影响较小;相反,直接促成求职者找到工作的社会资本,往往是积累于线下的强关系,这种现象既包含桥接型社会资本的特质——异质性,又必须符合中国现实——须为强关系。究其原因,社交媒体如何帮助使用者找到工作受到招聘制度的开放性、包容性的影响,同时,中国的社会文化现实对此也有一定影响。同时,研究发现,大学生离开校园后,对社交媒体中的社会资本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这也满足了他们在职业发展中的实际需求。根据对数据和访谈内容的分析,本文修改了笔者最初设计的模型。过去的研究较少着眼于社交媒体用户的线上社会资本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情感性或工具性回报。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索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对其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积累的所产生的影响,并检视社交媒体所带来的社会资本如何在中国的文化和现实语境下被转化成对大学生就业的工具性、情感性资源。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由于条件限制,样本数量较少,笔者也无法更精准地描绘社交媒体使用者的具体的线上社会网络及使用者在其中的具体以求职为导向的社交行为,因此,该研究只是对此方向的一种尝试性探索,将来仍须依托大数据技术和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质化研究来进一步探讨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