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利用界膜细菌16s rRNA、23s rRNA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目的:探讨单独检测界膜细菌16s rRNA、23s rRNA及联合两者诊断假体周围感染效率的差异。方法:分析44例无菌性松动及23例假体周围感染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患者。通过real-time PCR检测界膜组织中细菌16s rRNA、23s rRNA保守基因片段诊断假体周围感染。比较16s rRNA、23s rRNA、16s rRNA/23s rRNA及16s rRNA+23s rRNA四种不同诊断策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单独应用16s rRNA或23s rRNA的诊断效率无差异,16srRNA/23s rRNA的诊断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16s rRNA+23s rRNA(95.7%vs52.2%,P<0.01;97.6%vs79.6%,P=0.01),四种诊断策略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相当。结论:应用16s rRNA或23s rRNA的诊断假体周围感染效率无差异,16s rRNA/23s rRNA较16s rRNA+23s rRNA更为敏感且所得阴性结果更可信。第二章血清与界膜组织IL-6鉴别无菌性松动与假体周围感染目的:明确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否影响利用血清及界膜组织IL-6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效率。方法:分析52例无菌性松动及29例假体周围感染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患者,10例患者伴有慢性炎症性疾病。ELISA法测定血清工L-6浓度,以>10pg/mL作为诊断阈值。免疫组化测定界膜组织中IL-6,并按二级计分法进行评分,阳性者判定为假体周围感染。探讨将炎症性患者纳入前后利用血清及界膜IL-6诊断的效率差异。分别利用Western blot与real-time PCR比较伴炎症性患者与无炎症性疾病患者界膜工L-6的相对含量及mRNA的表达。结果:将10例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纳入后利用血清工L-6进行诊断的特异性由97.8%降为84.6%(P=0.04),而利用界膜IL-6作为诊断手段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炎症性患者界膜IL-6相对含量及mRNA表达量与无炎症性疾病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28.3vs42.8, P=0.06;38.5vs41.4, P=0.71)。结论:利用血清IL-6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效率易慢性受炎症性疾病影响,而利用界膜IL-6进行诊断时这样影响不存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不影响界膜组织中IL-6蛋白含量及mRNA的表达。第三章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所致疼痛与CRP、PGE2的相关性分析目的:了解无菌性松动与假体周围感染疼痛的性质与程度是否有差异,疼痛的程度与血清CRP及界膜PGE2是否相关并探讨利用疼痛性质进行诊断的效率。方法:分析31例无菌性松动及20例假体周围感染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患者。翻修术前应用VAS及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Western blot测量界膜PGE2的相对含量,并比较两组间疼痛程度、CRP及PGE2的差异。分析疼痛程度与CRP、界膜PGE2的相关性。分析利用疼痛性质诊断假体周围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无菌性松动组平均VAS为5.39,感染组为5.48,Harris疼痛评分两组平均秩次分别为26.23、25.65,两种评分均显示两组间疼痛无差异(P=0.85,P=0.88)。感染组血清CRP平均为72.86mgmg/L明显高于无菌性松动组的6.53mg/L,两者间差异显著(P<0.01)。两组间界膜PGE2相对含量亦存在显著差异(1.36vs1.77,P<0.01)。感染组CRP水平与VAS及Harris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r=0.87,P<0.01;r=0.92,P<0.01),而无菌性松动组CRP与两种疼痛程度评分均无相关性(r=0.25,P=0.17;r=0.19,P=0.65)。感染组界膜PGE2与Harris疼痛评分均明显相关(r=0.98,P<0.01;r=0.99,P<0.01),而无菌性松动组界膜PGE2与两种疼痛程度评分均无相关性(r=0.21,P=0.26;r=-0.25,P=0.17)。两组间的疼痛性质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利用疼痛性质进行诊断的敏感性80.0%,特异性83.9%,阳性预测值76.2%,阴性预测值86.7%,准确性82.3%。结论:无菌性松动与假体周围感染疼痛程度无差异,而根据疼痛的性质甄别无菌性松动与感染相对可靠。假体周围感染疼痛与CRP水平、界膜PGE2存在相关性,而这样的相关性无菌性松动中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