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态观察药物诱导的中国实验性小型猪的急性肝衰竭凝血项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肝衰竭动物进行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评价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探讨作用机理。
方法:第一步:建立药物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选用中国实验小型猪(五指山系)10头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n=5)、治疗组(n=5),颈外静脉插管,两组均给予D-氨基半乳糖(1.2g/kg)静脉注射诱导建立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第二步:对照组动物在静脉给予D-氨基半乳糖后未进行其它治疗;治疗组在静脉给予D-氨基半乳糖24、48小时后,即给予人工肝治疗(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观察比较两组动物一般状况、生存时间、生理生化指标、颅内压、组织病理变化、凝血项的变化。
结果:经过两次人工肝治疗后,治疗组的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分别为144.4±44.57小时和69.2±11.54小时,p<0.01),与对照组相比,多项生化指标、颅内压、组织病理等都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0.01)。PTA第一次组内比较(治疗组给药后24小时与48小时)经统计学处理P=0.008<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TA第二次组内比较(治疗组给药后48小时与72小时)经统计学处理P=0.008<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TA第一次组间比较(治疗组给药后48小时与对照组48小时)经统计学处理P=1.0>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TA第二次组间比较(治疗组给药后72小时与对照组72小时)经统计学处理P=0.008<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Ⅴ第一次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32<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Ⅴ第二次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8<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Ⅴ第一次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841>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FⅤ第二次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8<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Ⅶ第一次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8<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Ⅶ第二次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32<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Ⅶ第一次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6>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FⅦ第二次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8<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Ⅸ第一次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6>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FⅨ第二次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81>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FⅨ第一次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841>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FⅨ第二次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8.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T-Ⅲ第一次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8<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AT-Ⅲ第二次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841>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AT-Ⅲ第一次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841>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AT-Ⅲ第二次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8<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AT第一次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421>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TAT第二次组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421>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TAT第一次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1.0>0.05,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TAT第二次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8.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1、经过两次组合人工肝治疗,治疗组的生存时间延长到(144.4±44.57)小时,而对照组的生存时间为(69.2±11.54)小时,两者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2、实验动物给药后PTA、FIB、FⅤ、FⅦ、FⅨ迅速降低,FⅦ下降时间最早,幅度最大,FⅤ在人工肝治疗后恢复最快,FⅨ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并没有明显升高,考虑可能与人工肝治疗时肝素的抗凝作用有关。3、给药后AT-Ⅲ迅速降低,TAT迅速升高,经过人工肝治疗后,虽然短期内没有明显的变化,但随着人工肝治疗次数的增加,肝细胞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的恢复,AT-Ⅲ有所升高,TAT有所下降。4、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的非生物型组合人工肝治疗能明显延长急性肝衰竭实验动物的生存时间,降低颅内压,改善生化、病理指标,改善凝血功能与近期预后,为急性肝衰竭时肝细胞的再生赢得时间、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