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铜锌土霉素降解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ssddnn_ccssddn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霉素(oxytetracyline)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中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其无法被动物完全吸收。因动物粪便施入土壤而残留下来的土霉素导致环境中的抗生素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抗生素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铜锌离子作为饲料中另外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和抗生素形成了复合污染。对于环境中这类复合污染问题,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巨大的潜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目前对于微生物降解土霉素污染问题的报道还较少。本研究首先调研了芜湖市市售有机肥、农用土壤、水体及黄淮海部分地区土壤中土霉素污染情况,针对铜锌离子和土霉素的复合污染,筛选出耐铜锌离子的土霉素降解菌,研究其降解特性;探讨土霉素及土霉素降解菌对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毒害作用,并初步探讨土霉素降解菌的耐药机制。结果如下:
  1.4种市售有机肥中土霉素检出率为100%,含量范围在0.45~4.21mg/kg之间。目前我国对有机肥中抗生素的残留量没有明确的标准,但相对于其他报道,本研究中有机肥的土霉素残留量较高;市区的局部地区农用土壤中土霉素残留量较高,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而黄淮海部分地区是畜牧养殖业大区,其部分土壤中残留的土霉素含量较芜湖市区高。市区水体中仅养殖废水中检测到土霉素,相较而言,水体中土霉素污染问题较小。
  2.从养殖废水中共筛选出8株耐土霉素菌株,经分子鉴定分析分别为Cutaneotrichosporoncutaneu、台湾红酵母Rhodotorulataiwanensis、Ignatzschineriasp.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sp.、节杆菌Arthrobactersp.、猪粪细菌Swinemanurebacterium、proteussp.、产碱杆菌Alcaligenessp.。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复筛后,Cutaneotrichosporoncutaneu具有较高的土霉素降解率,编号为DJ1。DJ1菌株在接种量为1%的条件下,温度30℃,pH7.0、装液量20%,底物浓度200mg/L,培养5d后对土霉素的降解率为78.83%。在含低浓度土霉素(50 mg/L)的培养基中,添加铜离子(50 mg/L)促进了土霉素的降解率,在含高浓度土霉素(200 mg/L)中添加50mg/LCu2+和Zn2+对土霉素降解率的影响相对不大。且菌株DJ1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和铜锌离子有较高的耐性,耐受浓度均超过700mg/L,能在抗生素与重金属铜锌离子二元交叉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具有重金属铜锌与抗生素的交叉耐性。
  3.当土霉素进入土壤后,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整体上会随着土霉素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的趋势,且三类微生物对土霉素的敏感度不同;土霉素会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改变群落结构。在同时添加DJ1菌液的土壤中,其丰富度和多样性会有所提升,但土壤中的抗性基因受到的影响较小。DJ1发酵液能促进萝卜和上海青的生长,同时能缓解被土霉素抑制的生长的作用。
  4.在DJ1菌株中检测出4种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A、tetC、tetM、tetQ,序列长度分别为212bp、209bp、173bp、169bp,其中tetA、tetC属于外排泵基因,tetM、tetQ属于核糖体保护基因,这初步揭示了DJ1菌的耐药机制。并推测土霉素的降解途径涉及脱水、脱羰基、芳香环上基团的脱除和氧化反应。
其他文献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焦点之一。河流是一个由干流和各级支流共同构成的树状生态系统网络,河流鱼类的分布及其数量变化受局域过程(如环境过滤、种间竞争等)和区域过程(如鱼类扩散)的联合影响,但不同环境因子及其生态过程影响河流鱼类多样性的作用模式及其相对重要性可能会取决于河网空间位置。目前,尽管河网空间位置在溪流鱼类多样性格局及群落构建中的作用已得到不少研究,但其研究结果尚
学位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Ⅰ型(myotonicdystrophytypeⅠ,DM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也是成人最为常见的肌营养不良疾病。其致病原因是肌强直性蛋白激酶(DMPK)基因的3’非编码区存在异常扩增的CTG重复序列(>50),进而转录出功能获得性毒性RNA。该毒性RNA一方面招募大量的MBNL1进入细胞核并与之结合形成RNAfoci,另一方面又通过PKC等途径上调Celf1,而这两个关键
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IDH)是柠檬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的关键限速酶,主要催化异柠檬酸(isocitrate, ICT)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α-KG),并将NAD(P)+还原成NAD(P)H,释放CO2和ATP。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
黑嘴鸥(Saundersilarus saundersi)是世界“易危”水鸟,特定依赖碱蓬(Suaeda glauca)群落集群繁殖。目前,95%的世界种群集中于我国辽宁辽河口、山东黄河三角洲以及江苏盐城和南通沿海繁殖;其中97%以上种群在人工湿地中繁殖。近几年,随着湿地恢复工程的开展,黑嘴鸥山东种群由2012年的不足1千只增长到2016年的7千余只。在天然栖息地持续萎缩,而黑嘴鸥种群仍呈现增长的
学位
单细胞微藻在刺胞动物体内共生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学现象,内在原因是刺胞动物主要营养来自共生藻传递来的光合作用产物。无环境压力时,宿主与共生藻之间在各方面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确保共生藻在能够给宿主提供足够营养的前提下不能过度干扰宿主细胞的生命活动、更不能危害宿主细胞。但在一些环境压力下,共生藻的角色可能由“有益(为宿主提供营养)”转变为“有害”,这时宿主细胞势必启动相应机制清除部分或全部共生藻。刺胞动物
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 MDH, EC1.1.1.37)利用NAD+或NADP+为辅酶催化苹果酸(malate)与草酰乙酸(oxaloacetate, OAA)之间的相互转化,是细胞内三羧酸循环关键性调控酶之一,其同工酶参与细胞内天冬氨酸生物合成、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糖异生及脂肪生成等多个重要生理代谢过程。  本研究通过基因重组等方法在大肠杆菌(Escheric
换羽是鸟类生活史中很重要的一环,不同的换羽模式是鸟类对环境适应的结果。而黄体生成素、皮质酮激素以及甲状腺相关激素对换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黄腹山鹪莺(Prinia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riniainornata)有着特殊的换羽模式,它们在春季繁殖期部分换羽,仅将长尾羽更换为短尾羽,这种换羽模式被认为是对高繁殖投资的适应。而其独特的换羽模式可能对应着特殊的激素调
学位
调味品基料的开发目前主要集中在肉类和海鲜呈味基料方面,其他原料的调味品基料研制还较为少见。本研究以小麦、大米、豆渣和头茬畸形干平菇子实体为基础原料,首先采用松乳菇分别固态发酵小麦、大米和豆渣,提高了原料中粗蛋白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也使原料具有了食用菌的香味。进一步利用诱变筛选出的高产蛋白酶的雅致放射毛霉UV-7发酵小麦、大米和豆渣基质以及头茬畸形平菇,以期提高基质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为提高基质中呈味
安徽羽叶报春(Primula merrilliana Schltr.)隶属于报春花科报春花属毛茛叶报春组(sect. Ranunculoides Chen et C. M. Hu),二年生草本植物,是典型的两型花植物同时还伴有部分同型花居群,是我国特有濒危(VU级)物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及皖浙交界的山区。为了探讨其两型花花部综合征时空变异的可能及形式,论文对安徽羽叶报春两个核心居群和两个边缘
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ngenase, MDH)普遍存在于真核、原核以及古细菌等生物体内,主要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是胞质MDH,微体MDH,线粒体MDH,叶绿体MDH。它是多种代谢通路中重要的氧化还原酶,以NAD+或NADP+为辅酶催化苹果酸生成草酰乙酸的氧化还原反应及其逆反应。  本研究从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基因组DNA中克隆出苹果酸脱氢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