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持续性高强度利用,黑土已经出现肥力下降等相关的问题。保护性耕作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免耕已被证明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然而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免耕和传统耕作0-5 cm和5-2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探索耕作、土壤、微生物群落三者之间的互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东北黑土区土壤肥沃,然而由于近几十年持续性高强度利用,黑土已经出现肥力下降等相关的问题。保护性耕作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免耕已被证明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然而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1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免耕和传统耕作0-5 cm和5-2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差异,探索耕作、土壤、微生物群落三者之间的互作关系,为在东北构建高效、生态、可持续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免耕提高了表层土0-5 cm大多数的土壤化学指标p H、SOC、TN、DOC、DON、NO3-N、NH4-N、TP、AP、TK、AK和微生物指标MBC、MBN、BR、q MIC、q CO2以及土壤有机碳组分LF、POC、f POC、MOC的含量。另外,免耕处理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免耕农田应该每隔几年翻耕一次,使表土及底土混匀。本研究为东北冷凉地区的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指导。(2)NT5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的丰度。传统耕作两个深度之间的共有OUT数量多于免耕处理。免耕和传统耕作中细菌的优势菌门包括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浮霉菌门等。NT5处理Chao 1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NT20处理。NMDS分析表明免耕和传统耕作两个深度的土壤细菌群落都形成各自的聚类分布,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与下层有显著的差异。NT5处理的指示物种为Lautropia。细胞外结构、转录、辅酶的运输和代谢、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运输和分解代谢、细胞周期控制、细胞分裂、染色体分割、能源生产与转换、脂质转运与代谢、细胞骨架在免耕两个深度下有显著变化。与C、N有关的优势功能菌Arenimonas、Devosia、Ferruginibacter、Flavobacterium、Hyphomicrobium、Mesorhizobium、Oryzihumus、Pedomicrobium、Segetibacter和Tumebacillus的相对丰度在NT5和NT20之间有显著差异,在CT5和CT20之间没有差异。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耕作和土壤深度解释了细菌群落88%的多样性和82%的组成,耕作和土壤深度通过BD、p H和SOC对物种多样性和组成有显著的间接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在免耕土壤中如果仅仅取0-20 cm一层,可能会掩盖了土壤上下层之间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差异。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加深了对保护性耕作在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中的作用的认识和对土壤理化性质驱动细菌群落结构的理解。(3)NT20的真菌基因拷贝数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免耕和传统耕作中真菌的优势菌门包括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和罗兹菌门等,优势属包括被孢霉菌、普兰久浩酵母和木霉镰刀菌等。Chao 1和Shannon指数在NT5处理显著高于NT20,CT5和CT20之间没有差异。免耕和传统耕作0-5 cm和5-20 cm两个深度的真菌群落组成可以很好地形成聚类分布。免耕改变了土壤真菌多样性和组成,并且真菌多样性和组成随土壤深度而变化。NT5的指示物种为Coniochaetales_sp。大部分潜在的致病菌相对丰度在NT5显著高于NT20,而CT5和CT20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潜在的有益菌没有一致的趋势。结构方程模型表明耕作和土壤深度可以解释真菌群落的64%多样性和95%组成。耕作方式和土壤深度通过影响土壤有机碳、p H和容重间接改变了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和组成。(4)免耕和传统耕作土壤固氮菌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最大。属水平上慢生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最大,其次是未分类细菌属和地杆菌属等。慢生根瘤菌属在所有处理中差异不显著。耕作、土壤深度对nif H基因拷贝数、Chao 1和Shannon指数无显著影响,PCo A分析表明免耕和传统耕作土壤固氮菌群落的组成差异显著。所有土壤理化特征与nif H基因拷贝数、Chao 1和Shannon指数都没有显著相关性,土壤容重与PC1显著相关。Mantel Test检验表明固氮菌群落与土壤容重显著相关。本研究结果突出了土壤容重对免耕土壤固氮菌群落组成的重要作用,加深了我们对耕作方式和土壤深度对土壤固氮菌群落作用的理解。
其他文献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无线通信天线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天线性能稳定,但功能单一,很难同时满足多种不同场合的需要。凭借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两大特点,可重构天线受到了许多学者们的青睐,成为天线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可重构天线可以通过电调或机械调节的方式改变天线的辐射电流分布,使天线在工作频率、极化方式或方向图等一个或多个性能上具有可重构的能力。可重构天线不仅可以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背景: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全球性高发恶性肿瘤,其早期的诊治可以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乳腺癌的检测与诊断手段仍主要是影像、超声和组织病理活检技术,但是,这些技术均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另外,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虽然也有了明显进展,可是由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其诊疗和预后效果仍不理想。外泌体是近年来强势兴起,在多种体液中存在的、包含有较多稳定的、可反映细胞来源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已经是中国30岁以下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超声诊断的主要方法是由超声检波医师通过阅读超声图像进行人工诊断分析。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易受医师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等主观因素影响,相应诊断结果不具重复性。随着深度学习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基于深度学习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分类方法,其结果具有客观性与可重复性,可有效弥补人工诊断的不足。
员工心理风险逐渐成为企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梳理了目前学术界和实践中的员工心理风险干预相关现状进展,并提出员工心理健康风险干预的相关理论反思,旨在为日后员工心理健康风险干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大城市的集聚效应不断凸显,城市体量也在不断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城市运营的必然路径,车辆段作为轨道交通不可或缺的配套设施,随着轨道的快速建设而增多,与此同时,城市可供开发建设用地不足与地铁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车辆段综合开发的方式成为缓解存量用地不足与轨道建设资金短缺的良方,但因车辆段跨度长,体量大的天然特征对城市肌理以及其综合物业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基于我国车辆段综合开发的物业基本以居住为
近些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而在线深度学习推理服务(DLIS)是深度学习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在DLIS的服务架构中,服务提供商为特定任务训练一个推理模型,并将模型部署在云端服务器上,用户要使用此推理服务,需要将自身数据上传至云端服务器。在这种服务架构下,用户的数据极易受到服务提供商的滥用,即服务提供商可以轻易地在不告知用户的情况下对收集到的用户数据以各种形式加以利用以获取最高的商业
平遥明清时期依托多条驿道(京陕、沁源至陕西等)交汇的交通区位优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中国“金融中心”。本文选取明清时期平遥县为研究区域,以地方志书中的文献资料和城市舆图,碑刻文献为基础,以平遥县佛道景观营建为主线,主要从平遥佛道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与佛道建筑分布特征、景观建构的路径、佛道建筑参与全域景观构成四个方面对明清时期平遥佛道建筑分布及景观地位进行探索。首先,本文对
工业化竹材(Industrialized Bamboo)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并且具有优良材料性能的新型建筑材料,为了推动这一新型材料更广泛的建筑应用,需要将工业化竹材作为结构性构件的应用研究作为重点,这是建筑领域推动工业化竹材应用有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根据材性和工程应用的规律,工业化竹材的框架结构更具发展潜力和价值。这是因为与板式结构相比,框架结构的设计更能充分发挥工业化竹材的材料优势,并且在空间营
建筑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它们从各个层面承载着其所处时代的重要信息。中国近代建筑则充分的反映了在交流与冲突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在建造技术、文化层面的交融。对于中国近代的砖砌体建筑而言,砌法从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技术发展的过程,建筑文化的演进。19世纪末20世纪初,南京的近代建筑因为西方新建筑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而得到某种程度的繁荣发展。与原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校
“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BRI)旨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推进开展包括基础设施、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等在内的多项合作项目,促进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FDI为沿线国家带来资金和技术的同时,也给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研究表明,BRI沿线国家生态环境形势严峻,这引发了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