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的经费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和体育彩票公益金,主要用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随着我国体育公共支出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体育公共支出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群众体育支出少、比重低,未能有效提高国民体质。因此,对体育公共支出进行绩效评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本文以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数理统计和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特别是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第一,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指数极为匮乏,大多数省市绩效指数处于良好等级以下。绩效指数与地区经济发展正相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公共支出绩效指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虽然绩效指数最高与最低省市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但是,各省市之间绩效差异度有扩大的趋势。第二,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公共支出绩效呈现出弱相关性。其原因是过度重视竞技体育,轻视群众体育发展,结果导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非常落后,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未能形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格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公共支出绩效水平。根据上述研究,本文提出提高我国体育公共支出绩效的对策与建议:1.通过设置绩效目标、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引入公民参与等措施提高体育公共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同时,绩效目标设置和审核要严格,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2.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法制建设。正式制度制定应采取自上而下模式,非正式制度培养要采取自下而上模式。3.从设置评价机构、明确评价主体与客体,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评价模式等构建体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机制。评价机构设置要合理,避免流于形式;评价主体要客观公正;体育行政部门要经常开展自我评价、积极配合参与式评价、鼓励第三方独立评价。4.通过宣传绩效评价结果的重要性,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意识;及时公布相关信息,接受广大民众的监督;完善各项激励机制,确保评价结果有效运用。5.体育行政部门和职能部门的事权划分要清晰,避免体育公共支出越位和缺位现象的发生。在体育公共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体育公共支出要从竞技体育向关乎民生的群众体育转变,从城市体育向农村体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