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晓志电影中疾病表征的文化隐喻研究

来源 :梁静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疾病与人的生命价值相挂钩,呈现出一种除却身体层以外更重要的东西,被打上了政治、文化等表征内涵。所以疾病既是由机体运行发生故障所引起的疼痛不适,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新世纪以来,以疾病为主要内容的电影深刻表达了人类的命运和个人生活。因此,笔者借饶晓志导演的三部电影作品,通过电影中呈现出来对疾病、生理性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探讨他电影背后对社会和文化的关照,从而探究影像对人乃至社会层面的深层次表达。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绪论和正文共有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分析国内外学术资料中对饶晓志、疾病、社会文化、隐喻等概念的发展及解读,并对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电影和疾病提出具体的解释;第二部分对疾病表征作出含义界定,分别从它的概念和表征来进行解读;第三部分对饶晓志电影中的疾病表征作出具体的解读和分析。第三章主要通过具体的疾病类型来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大体上从生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来进行医学层面的界定,并由此从疾病的表象过渡到背后所指涉的深层含义来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特定场景的空间叙事角度,分析饶晓志电影中对空间层面的疾病呈现;第二部分通过视听化的电影语言,从剪辑和配乐角度来分析电影中对疾病风格化的书写;最后一部分通过叙事视角来分析影像中的“疾病美学”。第五章通过疾病表征的文化内涵,探讨疾病背后呈现出的社会现实问题,现实中对疾病的关注和社会文化的再反思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地方,通过影像进一步分析人的主体意识乃至“疾病”给人的文化解读。结语部分是对以上内容的总结,分析饶晓志导演电影中的作品,通过具体的影像叙事来深刻剖析疾病带给人的社会层面乃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不仅为未来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而且疾病带给人新的社会文化再反思。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他们分享日常、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随着网络游戏逐渐成为其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值得重视的是,对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而言,丰富多样的网络游戏,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迷惑性与诱惑性。因而部分学生若未及时甄别、判断出网络游戏的“好”与“坏”,就会逐渐沉迷其中乃至成瘾。网络游戏
学位
从南京到香港,作家葛亮的生活始终与城市相关,两座城市迥异的生活经验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气质、审美品味与价值观念,也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香港书写是在香港题材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创作主体对香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的创作,因此,葛亮的香港书写指的是葛亮在其部分作品中不仅以香港为背景,书写和展示了这座都市中人的生活习惯、情感方式和生存状态,而且在这一书写过程中表现出其对香港的认识、期待、回忆和想象。在葛
学位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高等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动力,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对国家或者地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发展较落后的西部地区。但研究生教育在十年的扩张过程中,也出现了研究生质量下滑、研究生就业困难等多种问题。因此,本文选取西部地区中人口、经济、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大的四川省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回归分析法,从规模
学位
农业合作化与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的,是从土地所有制到具体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李准“十七年”小说创作正以其独特的方式,从文学层面回应了农业合作化给农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的新的问题——怎样处理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农民身心状态上发生的连锁反应?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怎样更好地构筑社会主义共同体?李准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尝试性回答,起源于他笔下的“家庭”。《不能走那条路》将制度性的基层政治政策问题带入
学位
对冲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在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周边国家普遍面临中国崛起的“不确定性”风险,对冲战略逐渐成为周边国家应对中国崛起的最佳选择,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周边国家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是对冲,尤其是东南亚部分国家被视作对华采取对冲战略的典型案例。缅甸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对华对冲程度和条件相比,其对华对冲的条件并不充分,无法持续对华对冲,陷于对华对冲战略困境之中,呈现弱对冲特征。
学位
政治漫画作为地区或国际社会事件的缩影,在人们文化和观点交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翻译时,译者需正确理解并准确译出图文暗含的作者意图,而关联翻译理论聚焦于译者的思维过程以及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解决这一难题。前期运用关联翻译理论进行某类文本的翻译研究居多,但运用其进行政治漫画翻译分析的研究尚未出现。为了更好理解译者在翻译政治漫画时如何完整传达作者的意图,本研究按照政治漫画的三种分类(表
学位
在沙汀的创作历程中,较为公认的一个事实是其1936年从“时代大潮流冲击圈”到“故乡”的写作转变,而四十年代同样发生在故土的另一次写作转变却尚未得到学术界足够有效的关注。事实上,沙汀自1944年开始创作《还乡记》以来便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文学观念与认知方式,并于此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实践难题。首先,通观沙汀四十年代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意在展现国统区农村反压迫斗争的长篇小说《还乡记》这一核心文本具有转折性意
学位
全面抗战爆发后,随着上海、南京等地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为了摧毁作为大后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重庆,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日军将重庆设为战略轰炸的主要目标。在艰难的时代背景下,《新华日报》作为唯一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通过对重庆大轰炸的持续关注和报道,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罪行,展现了重庆军民不畏牺牲,积极投身于防空建设的英勇身姿。本文通过对《新华日报》在重庆大轰炸期
学位
信用是社会交往和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准则,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进展仍然相对缓慢,距离信用社会、信用经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纳税信用制度的完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延伸,是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助推器。推动纳税信用管理的效率提升,将会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企业发展赋能添力。纳税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将是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如何从税收角度提高纳税信用数据的使用效率,提高税收信
学位
作为巴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李劼人把自我融入到人民之中,融入到一个共同体里,以独特的人文视角和共同性观念彰显了历史事件的空间感。在“大河三部曲”中,他以历史时间为背景,以丰富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为经纬,关注了地域空间下人与城市、人与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作品表现了巴蜀地区的世俗生活,呈现了独特的文学空间叙述特点,形成了极具历史认同感的空间叙事形式。本文采用“空间叙事”理论,从李劼人小说中文学空间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