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其可否为脑梗死风险因素、评估病情、预后的指标。 方法: 将回归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纳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0例为病例组,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例为对照组,所有入组病人均完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检查,均行头颅 CT 或头颅磁共振检查,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第 1、7、14 天),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MPV水平与脑梗死临床相关性。 结果: 1.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临床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2 型糖尿病史、高血压病、肺部感染、心房纤颤、WBC、MPV、PCT、PDW、葡萄糖、尿酸、胱抑素 C、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比率、国际标准化比率、纤维蛋白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2.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的老年组、非老年组MPV水平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脑梗死组、对照组组内年龄分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对脑梗死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因素多因素二元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心房纤颤、WBC、MPV、PDW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对血清 MPV 水平与脑梗死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 MPV 与 PLT (r=-0.162,P值=0.018)、PCT(r=0.275,P值<0.001)、PDW(r=--0.208,P值=0.004),余资料与MPV无相关性,其中PLT、PDW与MPV呈低度负相关,PCT与MPV呈低度正相关。 5.脑梗死组血清MPV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型比较,提示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与正常组对比MPV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合并肺部感染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MPV水平较其他组高。 6.脑梗死组血清MPV水平与TOAST分型比较,明确病因组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闭塞、病因不明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余TOAST组间两两比较P值>0.05无统计学差异。 7.脑梗死组血清MPV水平与脑梗死预后关系(以入院第7天为观察点),结果提示进行二元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得出,MPV(OR=0.78,P值=0.038),入院NIHSS评分分级(OR=2.118,P值=0.003) 8.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病情好转组 MPV 水平较病情无变化、病情恶化组低;合并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病情好转组MPV水平较病情无变化组低。 结论: 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2.年龄、饮酒史、高血压病、心房纤颤、WBC、PDW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3.血清MPV水平与PLT、PDW呈低度负相关,与PCT呈低度正相关,提示MPV参与了血小板的功能激活; 4. 血清MPV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组较稳定斑块组、正常组高; 5. 合并肺部感染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组MPV水平较其他组显著升高; 6. 血清MPV水平是脑梗死预后的预测因子,MPV水平越高提示预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