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老年性痴呆常见的类型之一,是脑血管疾病引发的一种获得性智力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针灸及电刺激等方法进行治疗,虽然对认知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够延缓病程的发展,但并未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寻找更为安全、合理、有效的药物是目前研究的首要方向。血栓心脉宁是由丹参、川芎、人参茎叶皂苷、牛黄、麝香等多种中药材制成的纯中药制剂。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脑血栓、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本研究组前期实验研究发现,血栓心脉宁能够提高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自由基损伤及提高乙酰胆碱含量相关。本研究将进一步证实血栓心脉宁对VD大鼠的保护作用,并且从炎症因子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VO)法建立大鼠VD模型,按照体重将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甲磺酸双氢麦角毒碱片,0.54 mg/kg)及血栓心脉宁小、中、大剂量组(0.55 g/kg、1.10 g/kg、2.20 g/kg)。各组大鼠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9 w。通过空间辨认能力(水迷宫)和被动回避能力(跳台)的检测,分析其学习记忆能力;病理检测考察其海马区、皮质区的病理形态;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脑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海马区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实验结果:1行为学实验1.1水迷宫实验与模型组相比较,血栓心脉宁小剂量组(0.55 g/kg)第6天到达平台的游程显著缩短(P<0.05);血栓心脉宁中、大剂量组(1.10 g/kg,2.20 g/kg)第3~6天到达平台的潜伏期及游程显著缩短(P<0.01或P<0.05),血栓心脉宁各剂量组第1~6天的朝向角、游泳速度均无明显变化。第7天血栓心脉宁各剂量组在2 min内穿过平台、有效区次数明显增多(P<0.01或P<0.05);血栓心脉宁小剂量组有效区停留距离、有效区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均明显增高(P<0.05)。血栓心脉宁中、大剂量组平台停留距离、平台停留时间、有效区停留距离、有效区停留时间、平台停留时间/总时间、平台停留距离/总路程、有效区停留时间/总时间及有效区停留距离/总路程均明显增高(P<0.01或P<0.05)。1.2跳台实验与模型组相比较,血栓心脉宁小、中剂量组(0.55 g/kg、1.10 g/kg)VD大鼠第2天的潜伏期及错误次数均无明显差别;心脉宁大剂量组(2.20 g/kg)VD大鼠跳下平台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2酶联免疫吸附法实验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心脉宁小、中、大剂量组(0.55 g/kg、1.10 g/kg、2.20 g/kg)脑组织中IL-1β、IL-10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血栓心脉宁中、大剂量组(1.10g/kg、2.20 g/kg)大鼠脑组织中TNF-α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血栓心脉宁大剂量组(2.20 g/kg)大鼠脑组织中TGF-β1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3病理检测血栓心脉宁中、大剂量组(1.10 g/kg、2.20 g/kg)均可以减轻VD大鼠大脑海马及皮层的病理变化。4免疫组化实验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心脉宁小、中、大剂量组(0.55 g/kg、1.10 g/kg、2.20 g/kg)大鼠海马组织IL-6、NF-κBP65、TNF-α、GFAP阳性细胞数呈不同程度减少(P<0.01)。结论:进一步证明了血栓心脉宁对VD大鼠的治疗作用,且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