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以需要、意志、信念和情感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254567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完整的认识活动过程,是理性为主导渗透着非理性因素影响的过程。无论是感情、意志还是信念,都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之中时时刻刻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没人会否认人有着非理性一面就如不会否认其存在理性的一面。习惯于理性对于未来或未知事物存在着可能的正确预测,导致了人对于理性的一种本能的崇拜。但是理性因素也要有非理性因素加以补充和协调,非理性因素同样需要理性因素的引导。只有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发挥在理性因素为引导下发挥各自优势。人的非理性因素不同于动物本能,它是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内化于人精神领域的基础上产生的。纯粹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充分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发挥作用的机制、条件和范围内加以正确地引导,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哲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个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自身的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过程和结果会产生重大影响。人的非理性因素,既有直接作为认识手段的直觉、灵感及顿悟等内容,也有心理活动的感情、意志及信念等表现内容。事实上,正是由于人有别于其他动物都没有的非理性因素,才使得人更准确和完善的认识客观世界,进而掌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认识活动本质上是以理性为主导的兼具非理性特性的行为。所以,我们研究人的认识活动,就不能仅仅局限于研究人的理性因素,也应当研究人的非理性因素的本质及其在认识活动的能发挥的作用。但是人类哲学对于理性的考察和探究自古希腊哲学以降,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与之相比,人类哲学对非理性的研究却不够丰富和充分,所以对非理性因素作用的研究,也就拥有了必要价值。
其他文献
在这篇论文中,我展示了休谟在情感和道德维度上关于自我的理论。这个理论表明了一种从道德心理描述向道德观点下的自我过渡的可行性。我们应该重视自我在情感结构中的地位,把它
《金花茶赋》  南疆有佳人,  深居在幽谷。  纵寻千百里,  独立群芳妒。  重  庆的六月,骄阳灼人,屋内一朵娇嫩的花儿在玻璃壶的沸水中翩跹起舞。瓣儿金黄,蕊儿金红。不一会儿,水色渐浓,由鹅黄转为浅红,继而海棠红、石榴红,又似烈焰般的晚霞。轻啜入喉,淡雅温润,回味甘甜,幽香绵长。一饮数杯,焦渴全消,回望那花儿,瓣不散,色不衰,静影沉壁,愈加娇媚。  这是记者初次在重庆上岳金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体
摩西是《希伯来圣经》叙事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希伯来圣经》中的出埃及故事是对以色列人的整个信仰体系具有形塑意义的核心事件,而摩西就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中心的角色,不断的
“适应新常态”一词的提出,使得“新常态”这一概念成为大家热衷于解读的理论新词,国内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最开始的阶段大家主要是从经济领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