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羽毛球项目是一项兼有速度、爆发力、反应灵敏、对抗性强等特征的体育运动,因此运动员在大负荷运动中极易产生运动疲劳。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到目前监控羽毛球运动性疲劳的方法存在很多不足,有些甚至严重桎梏了羽毛球运动训练科学化进程的提高。而生物反馈技术(BT)作为监控手段的优势特征为实时、全面、无创、客观,且在医学和心理学方面已创造了甚是良好的实用效果。因此本研究探讨生物反馈技术交叉引用于监控羽毛球运动项目的运动性疲劳,疲劳时生物反馈各指标是否出现特征性变化,为完善羽毛球运动训练的监控手段提供新的方法和实验支持。方法:本实验通过筛选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4级羽毛球校队学生和普通学院17级学生各10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成羽毛球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连续挥拍杀球方式训练至疲劳,首先记录安静状态的数据;再实况监控主观感觉(RPE)状态、最大心率变化及反应时间、闪光融合频率、力值大小等多个指标评定运动员是否产生运动性疲劳;最后根据常用监控手段RPE和遥测实时心率指标等来判断运动员是否进入恢复状态。收集在安静-疲劳-恢复三阶段的生物反馈技术中HRV、sEMG、SC三种指标的运动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应用SPSS软件和一般数据软件处理数据和生成图像。结果:(1)在安静-疲劳-恢复三个阶段状态下,两组生物反馈技术的HRV、sEMG、SC的各种指标都出现了显著的特征性变化。(1)疲劳时羽毛球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显示HRV指数显著下降,但两组疲劳时HRV中的时域指标(R-R间期标准差,SDNN;全部相邻R-R间期之差的标准差,SDSD;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心搏R-R间期之差值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0)及频域指标中HF功率值呈下降趋势,恢复状态又呈现上升趋势;而频域指标(LF功率值;低频、高频比,LF\HF)及窦性心律不齐(SAa)呈现上升变化,恢复状态也呈现上升趋势;(2)两组sEMG疲劳时振幅指标(积分肌电,IEMG;均方根振幅,RMS)上升,频率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呈现显著下降,恢复状态时上升,恢复后期与安静状态时接近;(3)两组疲劳时SC生物反馈信号也有明显变化。(2)基于生物反馈技术,羽毛球运动性疲劳可建立时序特征图,顺序为“心肌(HRV)→骨骼肌(sEMG)→皮肤(SC)”,由内到外的时序排列。结论:(1)生物反馈技术的指标都出现了显著的特征变化,说明其可以作为羽毛球运动性疲劳的监控手段并加以推广应用。(2)运动员进入疲劳时,首先出现特征性变化的是反映心功能的指标,其次是反映肌肉功能的指标,最后是皮电的指标信号变化,因此证明羽毛球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顺序为“心脏→外周肌肉”。(3)羽毛球组与对照组的实验数据相比较,对照组的肌力变化显著,说明实验组的羽毛球运动员抗疲劳能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