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通会”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j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过庭所作《书谱》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法创作自东汉独立为一门专门的艺术,相关书论也随之出现。但这些初创时期的书论大都是个体创作的经验性感悟,或对某书体的评论。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创作虽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在书法理论方面却仍缺乏对整个书艺系统的理论总结。作为初唐书论的重要成果,孙过庭《书谱》在对前人理论进行总结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精辟观点,开启了唐代书论的新局面。考察《书谱》各理论观点,实以“通会”一词将书法创作各方面的思想予以系统化,并进行深入阐发。可以说,“通会”一词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词汇。孙过庭通过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叹知音,将书法创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摒弃了前人神秘主义的解释,将“通会”确立为书法创作与欣赏的理论依据。而由“通会”一词所包蕴的“中和”书法美学思想,不仅使汉晋以来的书学理论得以体系化,还将书法艺术与传统哲学体系联接起来,增强了书法理论的生发能力,构筑了以“中和”书法美学思想为核心的书史观、情性观、创作观和欣赏观,为书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抓住《书谱》的核心词“通会”,第一部分拟从“古今之通”“诸体之通”“心手之通”、书与人生之通四个方面逐层阐明“通会”的含义;第二部分从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人类实现自由本质的需要两个方面探究“通会”所依据的文化传统,并从书艺发展的必然、唐代“尊王”的书法风尚、唐代的社会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说明“通会”标准提出的历史条件;第三部分从理论与艺术实践两个视角总结《书谱》理论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对《书谱》的书法观点进行梳理,不仅可以为理解孙过庭相对松散的理论体系提供一个更加紧密的结构,更有助于理清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是如何进入书法理论领域,并逐渐成熟,成为书法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此外,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硬笔书写取代毛笔,书法艺术已完全脱离实用领域,而成为与绘画并列的专门艺术。在此种情况下,对孙过庭书法理论的研究,也有助于为书法的可持续发展寻找突破口与根柢。
其他文献
本文以我国宪法监督制度为研究对象,对其多年来虚置无效的原因进行探讨。文章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对影响制度有效性的各项因素进行梳理,并在制度有效性理论的指导下对我
固相萃取(SPE)和固相微萃取(SPME)是重要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新型吸附材料碳纳米管(CNTs)已作为SPE吸附剂及SPME涂层用于水中农药残留分析。完全由CNTs装填而成的SPE柱存在CNT
以几种简单酚为例,用吸收光谱法、核磁共振光谱法以及药绵荧光I1/I3比率探针法比较研究了β-环糊精(β-CD)、羟乙基-β-环糊精(HEβCD)及三甲基-β-环糊精(TMβCD)与这些简单酚间的相互作用。结果研究表明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教育研究者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