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目的:掌握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建模技术并评价其效果,总结手术技巧及方法,为后续试验建立稳定、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分别以清洁级纯系雄性Sprague-Dawley (SD)和Wistar大鼠为供体和受体,术前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Wistar-Wistar)与异系移植组(SD-Wistar组),应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36例。比较各组大鼠术后存活率及生存质量,HE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观察肝脏病理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查血清内NO含量综合评价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的效果。结果:①未应用任何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同系移植组大鼠共死亡1例,死因为手术出血和气胸;异系移植组大鼠术中死亡2例,均因肝下下腔静脉吻合口出血;对照组大鼠没有死亡,手术总成功率为91.7%(33/36);同系移植组大鼠术后14天存活率为100%,生存中位数为105天,异系移植组大鼠术后生存中位数为6天;②术后第3天三组大鼠血液内NO含量差异显著。异系移植组大鼠含量最高,为(306.67±14.3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60.77±13.66pg/ml)同系移植组含量次之,为(139.83±15.53pg/ml),低于异系移植组,但较对照组亦有明显上升(P<0.05);③对照组大鼠肝组织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为Williams标准0级;同系移植组大鼠肝脏组织结构完整,汇管区有较少炎症细胞浸润,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为Williams标准0-1级;异系移植组大鼠肝细胞变性严重,肝血窦扩张充血明显,细胞坏死严重;汇管区及中央静脉周围出现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伴少数单核细胞,肝小叶结构紊乱,为Williams标准3级。结论:改良“二袖套法”可以简化手术术式,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为下一步活体实验提供稳定的动物建模;在末应用任何免疫抑制剂情况下,Wistar大鼠与SD大鼠组合,可以建立稳定的急性移植排斥模型。第二部分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中Th22、Th17细胞及相关因子的表达目的:研究大鼠肝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肝脏内Th22、Th17的细胞变化及其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2、白细胞介素-17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其与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以清洁级纯系雄性Sprague-Dawley(SD)和Wistar大鼠为供体和受体,应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flow cytometry;flow cytometer;FCM)检测各组大鼠肝脏内Th22及Th17细胞数量变化;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ise chain reactions;RT-q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检测肝组织内IL-22及IL-17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肝移植急性免疫排斥模型建立成功;术后第7天异系移植组大鼠肝脏内Th22、Th17细胞数量分别为(2.85±0.95)和(3.56±0.93),较同系移植组和对照组大鼠明显升高(P<0.05);肝细胞内IL-22及IL-17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系移植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Th22、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均参与大鼠肝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在肝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作用,或可能成为临床诊断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检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