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逐渐从高速发展转型为高质量发展,要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竞争优势,人才是企业必不可少的战略资产。人才是具有专业知识,可以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人。优化企业员工知识储备便成了企业维持并提升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知识分享可以让知识在企业内“流动”起来,多元化的知识开阔了员工的视野,更提高了员工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因此,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分享知识,提升员工创造力是企业管理者所关注的重要议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持续革新相交融。前者决定了个体的核心价值观,而后者则悄悄改变着个体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这两者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企业管理者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意欲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新媒体技术相关理论和人力资源相关理论,重点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和新媒体技术对员工知识分享和其创造力的作用机制。本文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如下三个子研究:子研究一结合个人的心理动机和中国本土文化来解释中国员工具体的知识分享意愿。具体说来,本子研究依据动机理论,选取外部心理动机(预期的互惠关系和预期的外部奖励)和内部心理动机(自我价值感)作为影响员工分享知识意愿的三大因素;尝试深刻解读关系和面子本土文化的调节作用下,这三大心理动机对员工知识分享意愿的不同影响。子研究二探寻了合作氛围和竞争氛围下,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的ESM使用与团队知识分享和员工创造力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探索新技术对知识分享及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本子研究沿用前人对企业社交媒体的使用方式的分类,结合交流可视化理论阐述了任务导向和关系导向的ESM使用知识分享的不同作用机制,进而影响员工创造力。另外,考察了两种基本且重要的团队氛围:合作氛围与竞争氛围的调节作用。深入剖析了在这两种团队氛围中,企业社交媒体在员工知识分享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子研究三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团队企业社交媒体使用对工作压力源和员工创新之间关系的跨层次影响分析。作为知识分享重要成果的员工创造力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工作压力源是影响员工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本子研究采用工作挑战型-阻碍型压力源框架,分别探索这两种压力源对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并套用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型,探讨员工因使用企业社交媒体所提高的工作控制力和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对工作压力源(既工作要求)和员工创造力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整理现有文献、实地采访调研、设计问卷收集数据、运用多种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相关分析,最终得到的主要结论和理论价值包括:第一,倾向换回面子的人群难以被激励进行任何可能会带来负面评价的行为,无论是外部的各种奖赏还是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都无法打破这类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渴望获得面子的心态不一定总是产生积极的影响;关系导向的人群和渴望获得面子的人群关注点往往不同,关系导向的人群倾向建立和谐互惠的关系因此往往避免凸显自己发生冲突,而渴望获得面子的人群更重视内心的自我价值感往往为此不惜一切代价。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知识管理理论的应用影响深远。从文化的角度丰富了我们对个人心理动机影响知识分享意愿的认识,提供了更全面的见解,拓展和深化了心理动机理论在知识管理领域的应用。第二,无论是团队任务导向的ESM使用还是关系导向的ESM使用都对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高强度的知识分享进而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正面作用。并且较强的合作氛围下关系导向的ESM使用对知识分享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竞争氛围下任务导向的ESM使用对知识分享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这些研究结果验证了交流可视化理论,证实了无论是围绕任务的ESM使用还是以维护关系为中心的ESM使用都可以知识分享促进创新,并且丰富了团队氛围和IT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和探索。第三,挑战型压力源提升员工创造力而阻碍型压力源损害员工创造力。这一研究结果响应了 Byron等的猜想“不同类型的压力源可能通过不同的影响机制影响创造力”,丰富了压力源-创造力关系的研究。此外,任务导向的ESM使用作为积极的工作控制,强化挑战型压力源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正向关系,弱化阻碍型压力源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负向关系;作为社会支持的关系导向的ESM使用对挑战型压力源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反而强化了阻碍型压力源与员工创造力之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部分工作要求-控制-支持模型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得到了验证,丰富了资讯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交叉领域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