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时代儒家的地位受到来自思想界的巨大冲击,作为儒家传承代表的孟子,在抱有特殊危机感的同时,领先意识到了新时代的到来。在此背景下,孟子出于使命担当创新儒家的思想,及时地反省、发扬、升级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从理论修养和社会现实政治中,提炼出了性善、仁政、天下统一、民本等思想。性善说,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平等的哲学基础。在此哲学基础上,孟子思索社会治理体系,把性善说上升到社会治理伦理,形成了仁政论。孟子首倡“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要素”。本论文把孟子仁政论总结为“土地、人民、政事”国家“三要素”在体制上得以和谐顺畅运行。孟子根据周初政治,找出了仁政评价标准:统治域内土地得到治理,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弱者得到照顾,精英在治理体系内发挥作用。孟子重提井田制思想的目的在于保护社会经济基础和恢复社会秩序。在性善说基础上重构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秩序,是孟子的仁政理想。这一思想具备卓著的超前意义。对于上层建筑之统治体系,孟子主张需要用礼义来维持秩序,圣人君子的功能是在统治体系中考虑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孟子提倡君主、君子、人民在天之下,可以达成仁政,建立均衡良性社会关系。孟子认为人都具备善端,君主必须施仁政。君子基于社会责任的自觉性,要担当起社会责任。孟子仁政理念赋予夯实的“民为贵”的思想。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把抽象的治国原理,追源到具体的个体的人的修养。而人的修养必须意识到人的主体性、性善本质以及人作为主体本身。这是性善说和仁政论的哲学思想源泉。孟子把“善政”概念与仁政论严峻区别,厘清了仁政是孟子创新形成的“以人为本”“民为贵”的政治伦理,以区分当时以君主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孟子强调仁政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从生命伦理的角度来理解孟子思想,可以加深对性善说、仁政论内涵的理解。本论文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生态环境伦理学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等进行对应考察。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环境伦理,都可以从孟子仁政论哲学主张的“土地、人民、政事”三要素协调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仁政理念中找到坚实的切合点。从而证明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治国理政思维,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正确的道路和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