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居民投资需求以及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需求共同促成了“影子银行”这一金融业态的产生。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其规模的增长速度是十分惊人的。自2011年开始,穆迪公司开始测算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在2011年,穆迪测算的中国影子银行总规模仅为19.2万亿元,至2018年年末,总规模已经增长到61.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 18.04%。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构成具有特殊性——商业银行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大多是作为“通道”参与到业务中。“银行的影子”是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监管层面上来看,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也是围绕着“银行的影子”来构建监管体系的。从银信合作到银证、银保、银基合作的通道业务,从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到同业存单、同业理财的同业业务,以及当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各种影子银行业务随着监管政策的针对性收紧而此消彼长,不断创新出新的模式。监管政策往往对其针对的某一类影子银行业务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但对影子银行总体的监管是否有效,还需通过实证分析予以验证。本文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对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现行体系、运作模式以及规模测算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十年间影子银行监管脉络分三个时期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参照测算出的历年影子银行分项规模进行监管政策影响分析。在实证部分,本文运用动态面板模型,选取国内170家商业银行2008-2018年的数据,测算影子银行规模,引入监管强度指标,以进一步分析监管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是否有效影响了影子银行规模。本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政府出台的监管政策强度能够有效影响影子银行总体规模,监管强度的提升对于影子银行规模扩张起到抑制作用;在监管措施无法全面覆盖的情况下,影子银行体系内各项业务的规模受到监管政策强度及重点的影响,易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与影子银行规模呈负相关变动趋势。本文在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与实证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