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在椎间盘组织退行性变基础上,由外力诱发椎间盘髓核突出或突破于纤维环以外,继发神经根受压及伴发神经根炎,临床上出现腰部及下肢疼痛症状。按照突出部位可分型:中央型,旁中央型,极外侧型,椎间孔型。其中L4-5,L5-S1约占90%。导致侧隐窝狭窄,病理表现为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尚与椎间盘组织相连,越过椎间隙。造成与神经根接触区域的局限性和牵扯性压迫。主要累及窦椎神经和坐骨神经,部分累及马尾神经,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患肢温度下降,主观麻木感,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多种临床症状。传统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包括椎板切除术(半椎板切除术,全椎板切除术),椎板开窗减压术,椎间融合术等,具有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时间长等缺点。而椎间孔镜通过微创技术镜下准确摘除髓核,能处理几乎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点.本研究通过观察椎间孔镜手术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3年5月-2014年9月,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我院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其中L4-5节段27例,L5-S1节段1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及CT检查,完善相关检查后行椎间孔镜手术。手术体位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C型臂下定位责任椎间隙,及定位进针部位。L4-L5和L5-S1水平,旁开中线12-14cm为进针点。进针点旁开中线做一直线,通过小关节突上缘,交点即为穿刺点。使用美兰行椎间盘造影,明确椎间盘突出类型及椎管内情况。再沿着导丝针逐级扩张手术通道后到达椎间盘,使用环锯或磨钻逐级扩大椎间孔。妥善放置工作套管,伸入内窥镜,于镜下使用髓核钳摘除髓核,解除神经根压迫,最后使用双极射频修复破裂的纤维环。本组患者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32~65岁,平均48.5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法),JOA下腰痛评分法评定疼痛疗效。结果:本组39例患者,37例患者手术效果良好并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采用VAS评分法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术前与术后3个月采用JOA评分法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本组病人未出现椎间隙感染及术前神经功损害加重病例,有2例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采用微创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获缓解。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安全。近期疗效满意。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是效果良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