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如今,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已发展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随针刀医学的发展、进步,针刀在临床上疗效显著,需求有相关的基础研究为其提供理论支持。本论文是从周围软组织的为切入点进行实验研究,进一步明确针刀干预KOA模型兔的相关力学机制,进一步拓展临床治疗KOA思路和方式。研究目的本实验观察针刀疗法干预对膝骨关节炎模型兔内侧副韧带力学改变及白介素-4介导的软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的疗效,探讨针刀干预KOA的力学机制和软骨细胞修复机制。研究方法将健康6月龄新西兰兔24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针刀组),每组各6只,采用左后肢伸直位固定法制备膝骨关节炎模型。制动6周后,对KOA模型兔进行X线影像评价,评判造模成功与否。造模成功1周后进行治疗,共治疗3周,继续正常饲养3周后,取材,对四组KOA兔进行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力学测试(应力松弛实验、蠕变实验、拉伸实验),分析KOA模型兔内侧副韧带在造模前后及治疗干预后的力学变化;同时采用ELISA法定量检测KOA模型兔软骨细胞中IL-4的含量,分析造模前后及治疗干预后软骨细胞中IL-4的含量变化。研究结果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力学测试结果显示:1、拉伸实验结果显示:关节制动造模成功后,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拉伸力学特性方面出现了明显差异。模型组MCL的极限载荷、最大应力和最大应变均明显下降,极限载荷和最大应变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最大应力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针刀组干预3周后,电针干预3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极限载荷、最大应力、最大应变均有一定上升;电针组极限载荷和最大应变有一定上升,在最大应力方面基本无变化。针刀组的三项拉伸指标较电针组高。表明针刀可以对模型兔韧带的拉伸特性产生一定影响,且针刀组优于电针组。2、蠕变实验结果显示:关节制动造模成功后,模型组的蠕变率较正常组明显上升,在针刀组干预3周后,电针干预3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和电针组的蠕变率都有较明显的降低趋势,但,四组统计差异不明显(P>0.05)。3、应力松弛实验结果显示:关节制动造模成功后,模型组韧带的应力松弛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的松弛率。在针刀组干预3周后,电针干预3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刀对模型组韧带的松弛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针刀组和电针组的应力松弛率都降低,且针刀组降低大于电针组,说明针刀和电针均可以改善模型的应力松弛率,对韧带的应力松弛特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四组统计差异不明显(P>0.05)。4、软骨细胞中IL-4测试结果显示:关节制动造模成功后,模型组软骨中IL-4的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1)。在针刀组干预3周后,电针干预3周后,与模型组比较,针刀组和电针组软骨细胞中IL-4的含量都增高,针刀组几乎接近于正常组,针刀组有差异(P<0.05),电针组无差异(P>0.05);与正常组比较,针刀组无差异(P>0.05),电针组有差异(P<0.05)。表明针刀和电针两种干预手段都可增加软骨中IL-4的含量,而针刀干预具有一定优势,对关节软骨损伤起到了修复和改善的作用。研究结论1.针刀干预可以调整关节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有利于恢复膝关节的力学平衡。2.针刀干预对白介素-4介导的软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具有良性调节作用,并能促进膝关节软骨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