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体系中常用无机还原剂对溴酸盐生成的影响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臭氧氧化含溴水的过程中会产生致癌性的溴酸盐,其生成机理已有较为完善的研究。由臭氧体系中溴酸盐的生成途径可知,臭氧和羟基自由基对其生成起重要作用。通常无机还原剂加入臭氧体系后会消耗臭氧和羟基自由基从而抑制溴酸盐的生成,而当一些特定的还原剂加入后反而会促进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其对臭氧体系中溴酸盐生成的影响还未有相关研究。本课题对无机还原剂加入臭氧体系后溴酸盐的生成规律展开研究。本文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比较无机还原剂亚硝酸钠、亚硫酸钠、羟胺、硫代硫酸钠对臭氧体系在不同无机还原剂浓度、p H、溴离子浓度、臭氧浓度、温度下对溴酸盐生成的影响。发现亚硫酸钠、亚硝酸钠加入臭氧体系后不影响溴酸盐生成浓度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且有抑制溴酸盐生成的作用。而当一定浓度的羟胺和硫代硫酸钠加入后,反而会促进溴酸盐的生成。故对羟胺、硫代硫酸钠对臭氧体系溴酸盐生成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针对羟胺对臭氧体系溴酸盐生成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当羟胺加入后低p H下溴酸盐大量生成。p H=3.0条件下羟胺浓度为30μM时该体系的溴酸盐生成浓度最大,为2.06μM。该现象归因于臭氧/羟胺体系在酸性p H条件下仍然能有效产生羟基自由基。根据臭氧/羟胺体系在处理含溴水体时次溴酸根和羟基自由基暴露值的变化规律,本论文推测酸性p H条件下,臭氧/羟胺体系生成溴酸盐的主要路径是溴离子先被羟基自由基氧化生成溴自由基,然后溴自由基被臭氧继续氧化并最终生成溴酸盐的间接-直接途径。针对硫代硫酸钠对臭氧体系溴酸盐生成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当硫代硫酸钠加入后溴酸盐快速大量生成。在反应30 s内,p H=7.0条件下硫代硫酸钠浓度为25μM时该体系的溴酸盐生成浓度最大为0.80μM,占总生成的89.9%。在p H=3.0~7.0下,溴酸盐生成浓度大于单独臭氧体系,但随p H的变化相差不大。根据反应中次溴酸根和羟基自由基暴露值的变化发现臭氧/硫代硫酸钠体系溴酸盐的生成主要是羟基自由基的作用。
其他文献
污水处理技术随着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发展、改善和进步。由于排水标准的不断提高和土地成本的不断增加,膜生物反应器以其高效、优异的处理效果以及低占地面积日益受到重视,但膜污
桩长的检测作为基桩完整性检测中一项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实际工程中只是作为复核的项目或是已知条件。随着我国桩基应用的不断扩大,以弹性波理论为基础的基于动态响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是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和评估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有必要通过实验和理论方法确定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本文应用格构模型预测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并定
学位
由于加筋挡土墙具有自重小,造价经济等优点,目前,该类挡土结构在我国的得到了广泛使用,但由于缺乏对加筋挡土墙设计理论、施工方法以及受力机理的充分认识,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挡土
絮凝过程在水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絮凝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处理工艺。絮凝的效果主要表现在絮凝体的沉降特性,为了了解絮凝体的沉降性能就必须了解絮凝体的空隙率、絮体
梁柱节点作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传力枢纽,在框架结构中起着连接梁、柱,协调构件变形,保证结构整体性的作用。节点的破坏是导致结构整体倒塌的一个重要诱因,这已为历次地震
随着经济的发展,续建工程在建筑物的加层改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目前建筑物维修加固改造业的热点。鉴于柱以及节点在结构中的关键作用,为保证采用带有SRC构件或结构的续
过去十年间,滑坡占全国自然灾害总数量的70%左右,边坡稳定性分析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关键是找出最小安全系数所对应的潜在滑裂面。目前以极限平衡法分析
型钢混凝土结构优异的抗震性能,以及超高强混凝土技术的大力发展,都将促使超高强混凝土在型钢混凝土结构中的大量应用。由于节点受力及构造复杂,加之超高强混凝土本身的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