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度是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直接影响林木生长、枯落物分解速率、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土壤呼吸作用。对空青山次生栎林温度垂直梯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对于科学开展经营管理、提升栎林生产力具有指导意义,同时能够为国家生态安全提供基础资料。本文以北亚热带次生栎林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进行连续监测,系统的分析了林地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及土壤温度梯度变化规律;并利用数学统计方法,探讨了各梯度空气温度及土壤温度的迟滞效应及土壤温度与林冠气温温度的相关性,得出如下结论:(1))栎林叶面积指数2~8月递增、9~1月递减,与林内、林外辐射比值呈负相关。林冠层截留太阳辐射的能力与其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林内外辐射比值与叶面积指数的回归方程为:y=0.0426x2-0.3108x+0.6962(y为林内外辐射月均值的比值,x为叶面积指数,R2=0.91)。(2)对不同季节的晴天各梯度气温和土温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现,气温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土壤温度日变化呈正弦函数曲线。林冠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减作用是栎林林内气温及土壤温度产生垂直梯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白天林内气温从高到低排列为:林冠顶层25m>(林冠底层10m、林冠中层20m)>林下层5m,10m与20m由于同在林冠内气温差异不显著;夜间林内气温从高到低排列为:林冠顶层25m>林冠下层10m>林冠中层20m>林下层5m,呈现出较明显的逆温现象。春、秋两季除50cm土层,其余土层温度在白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夜晚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夏季土温全天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冬季则与夏季相反,土温全天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栎林内各梯度土壤温度及空气温度存在较明显的迟滞现象。地上5m及10m最早达到最高温(春季为14:30,夏季为14:00,秋季为14:30,冬季为14:30),地上20m、25m和30m处最高温晚60min左右。地表层达到最高温的时间各季节均在15:00左右,迟滞时间随土层加深而增大,5cm处迟180min左右,10cm处迟300min左右,20cm处迟540min左右;地上各梯度温度出现日最低温的差异不显著,均在6:00左右出现日最低温,地下0cm处相比地上迟60min左右,5cm处迟120min左右,10cm迟210min左右,20cm迟360min左右。(4)论文通过对栎林林内和林外累积升温与累积辐射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得出各季节30m与10m处累积升温与累积辐射的回归模型,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林内和林外辐射与升温之间的关系。春季10m处累积升温模型:y=-4.4078x2+13.475x-0.2011,R2=0.903;30m处累积升温模型:y=-0.0766x2+1.5273x+0.0491,R2=0.858。夏季10m处累积升温模型::y=-7.6536x2+13.101x-0.635,R2=0.812;30m处累积升温模型:y=-0.0941x2+1.4852x-0.6128,R2=0.87。秋季10m处累积升温模型:y=-4.8624x2+9.8624x-0.5699,R2=0.743;30处累积升温模型:y=-0.1517x2+1.7438x-0.8175,R2=0.679。冬季10m处累积升温模型:y=-1.0832x2+5.2618x-0.3567,R2=0.725;30米处累积升温模型:y=-0.3853x2+2.838x-0.1692,R2=0.647。(5)论文对林冠气温与各梯度土壤温度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林冠气温与土壤温度的相关系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从0.976下降到0.897,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降低;对2015年林冠气温与土壤温度建立回归方程,用2016年数据对模型预测精度进行检验得到了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