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蒸散(evapotranspiration),简称ET,是地表和植物表面的水分蒸发与植物表面和植物体内的水分蒸腾的总称,是自然-人工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研究海河流域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一方面有助于明晰人工-自然二元驱动下的海河流域水循环演变模式,另一方面可以为基于区域目标ET的水资源综合配置管理数据基础。本研究采用了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自主开发的遥感ET反演系统ETwatch反演的海河流域2002-2005年的逐月实际蒸散量和潜在蒸散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逐月的蒸散比。本研究结合县级行政区、水资源三级区和土地利用类型,将海河流域划分为4738个水资源配置计算单元,通过自行编制的ArcGIS空间统计和数据处理模块,统计了各个水资源配置单元的逐月ET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河流域实际蒸散量、潜在蒸散量以及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四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上蒸散比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蒸散时空分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海河流域潜在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呈现扇形分布特征,南部总体高于北部,平原总体高于山区,且在不同年份,流域内各三级区间ETo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潜在蒸散量的年内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特征,高峰值出现在6月(130mm),低值出现在冬季(20mm)。潜在蒸散量的年际变化呈现与年降雨量负相关的趋势,相关系数为-0.92。2海河流域实际蒸散量由东南向西北呈带状分布,东南高、西北低;沿海高、内陆低。实际蒸散量的高值区为环渤海地区和南部农业发达地区,年ETa总量约为640mm左右;低值出现在西北部太行山背风坡的盆地区,年ETa总量约为400mm。实际蒸散量的年内变化趋势呈现双峰特征,5月和7-9月为两个高值,每年六月实际蒸散量明显下降。年际变化与降雨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0.98。3海河流域不同下垫面类型间的实际蒸散量分布差异较大:水域(609mm)和水田(604mm)>旱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485mm)和草地(453mm)。未利用土地、城乡用地及旱地蒸散量的年际变化大,林草地的年际变化小。4蒸散比方面:耕地类型蒸散比在同一流域内年内分布趋势大体一致、蒸散比年内变差山区小于平原。年内的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4-5月和7-8月,年际变化与年降雨量相关;林地类型蒸散比在山区和平原表现出不同大小顺序:在山区,“其他林地”类型的蒸散比高于其他三种林地类型,在平原地区,“其他林地”的蒸散比呈现低值。草地的蒸散比分布具有纬度地带性特征:在南部,蒸散比的分布与草地的覆盖度正相关;在北部,高覆盖度和中覆盖度草地的蒸散比基本相同,高于低覆盖度草地;中部的黑龙港及运东平原低覆盖度草地的蒸散比高于高、中覆盖度草地。建设用地蒸散比年内波动剧烈但年际差异小。不同经济区域内的各种建设用地类型间蒸散比大小顺序不同。山区建设用地的蒸散比总体小于平原区。通过研究可以表明,海河流域处在水资源不足的状态,降水情况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蒸散量时空分布的最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