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贸易是研究“合作共赢”的经济理论,但它的实证指标如贸易条件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却都是建立在竞争理念基础上,这种“合作共赢”的理论与“竞争性”实证指标的对立问题是本文关注的焦点。国际贸易的“合作共赢”是一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现象,而现有的理论研究很多是从单一的合作或竞争的角度研究国际贸易问题。虽然有些贸易理论模型包含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思想,但这些理论都没有讲清楚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最终被误认为是研究竞争为主的理论。基于上述理论认识,学者们设计的国际贸易实证指标都是基于竞争思想的,而反映了国际贸易“合作共赢”理念的指标基本没有,即使有也很少运用。而且有些实证指标被误解,比如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SC(贸易差额/贸易总额),贸易差额反映了两个国家的贸易竞争程度,而贸易总额则反映了两个国家的合作程度,贸易差额与贸易总额之比,显然不能反映现实中一个国家/地区的贸易竞争优势,而是反映两个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关系。针对上述理论和实证指标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合竞行为理论,详细地梳理了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合作与竞争行为,归纳了国际贸易中竞争行为、合竞行为的特征,用贸易差额、贸易总额、贸易差额与贸易总额的比值三个指标分别表示竞争行为、合竞行为以及两者的相对强弱程度。通过实证分析贸易总额排名前四十的国家/地区,以及3个典型国家(中国、美国、德国)的三个指标的演变规律,并与传统的实证指标进行比较,得出以下四点结论:总体看来,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总额越高的国家/地区竞争行为相对弱于合竞行为;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地区的竞争行为相对于合竞行为基本没有太大变化;3个典型国家随着合竞行为不断增强,贸易都朝均衡的方向发展;不论一国是否发生危机,金融/经济危机对贸易失衡具有自修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