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宗教成为矛盾集中呈现的领域之一。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宗教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形成了不同的宗教批判路径。其中,费尔巴哈将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与此同时,马克思也在进行包括宗教在内的社会批判,却形成了不同的思想理路。分析二者围绕宗教展开的论述,并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理论视角,而且能够进一步把握马克思思想的渊源、运思变化和独特性。同时,也为分析宗教在当代社会现实中的意义,激活马克思精神的当代性开启了空间。
目前国内涉及费尔巴哈或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研究不能算少,但是对二者展开的比较研究却并不尽如人意。为此,本文着力于三个方面:其一,不同于单独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进行梳理、摘取和概述,力图在费尔巴哈整体的思想框架内考察其宗教思想,揭示费尔巴哈把宗教批判作为其理论建构的主线的原由和意图;其二,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研究进行双重“解蔽”:一是针对以往对马克思早期文本中的论断——“德国的宗教批判已经结束了”的误解,指出正是这种误解使马克思中后期的宗教批判思想隐而不显;二是针对教科书原理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造成的简单化理解。其三,通过对具体文本的理论概括和分析比较,以实现思想性与实证性的有机结合。
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简要概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回溯德国当时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现实,阐明宗教批判兴起的社会原因。
第二章是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阐述。费尔巴哈首先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的批判作为宗教批判的前提,通过对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进行清算,使“感性”获得救赎。他从感性出发,揭示出宗教的属人本质,进而把神学还原为人本学,建构起“爱的宗教”。
第三章具体考察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从《论犹太人问题》到《提纲》、《形态》再到《资本论》的写作,一步步深入探讨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宗教批判情形,进而指出马克思始终将宗教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联系,不断寻求它的“世俗基础”,为其进行历史定位。他的宗教批判思想处在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中。
第四章探讨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内在关系。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起点和参照。他的宗教异化思想成为马克思提出和解决劳动异化问题的中介;同时,借此宗教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真正的转向,即被推进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这样马克思又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目前国内涉及费尔巴哈或马克思宗教思想的研究不能算少,但是对二者展开的比较研究却并不尽如人意。为此,本文着力于三个方面:其一,不同于单独对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进行梳理、摘取和概述,力图在费尔巴哈整体的思想框架内考察其宗教思想,揭示费尔巴哈把宗教批判作为其理论建构的主线的原由和意图;其二,对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研究进行双重“解蔽”:一是针对以往对马克思早期文本中的论断——“德国的宗教批判已经结束了”的误解,指出正是这种误解使马克思中后期的宗教批判思想隐而不显;二是针对教科书原理阐发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造成的简单化理解。其三,通过对具体文本的理论概括和分析比较,以实现思想性与实证性的有机结合。
论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简要概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回溯德国当时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现实,阐明宗教批判兴起的社会原因。
第二章是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阐述。费尔巴哈首先把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的批判作为宗教批判的前提,通过对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进行清算,使“感性”获得救赎。他从感性出发,揭示出宗教的属人本质,进而把神学还原为人本学,建构起“爱的宗教”。
第三章具体考察马克思宗教批判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主要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从《论犹太人问题》到《提纲》、《形态》再到《资本论》的写作,一步步深入探讨马克思在不同时期的宗教批判情形,进而指出马克思始终将宗教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相联系,不断寻求它的“世俗基础”,为其进行历史定位。他的宗教批判思想处在不断深入和扩展的过程中。
第四章探讨马克思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内在关系。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为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起点和参照。他的宗教异化思想成为马克思提出和解决劳动异化问题的中介;同时,借此宗教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实现了真正的转向,即被推进为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这样马克思又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