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蠡壳窗,是指用一种软体动物的贝壳打磨制作而成的,具有良好透光性的,类似玻璃窗的传统窗具,是我国古代沿海居民靠海吃海,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生活的智慧的体现,其制作工艺也是一项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作为古代建筑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用材,集实用性与美观性于一身,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极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近百年来,在现代玻璃产业的冲击下,蠡壳窗迅速地被人们遗忘在历史长河之中,现存少量蠡壳窗文物也因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而正面临巨大的威胁。本文课题在系统研究蠡壳窗的现有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岭南沿海地区以东莞可园为代表的蠡壳窗文物进行调研,发现其主要病害问题有:变色浑浊、表面附着物、裂缝、片状剥落、局部破损、孔洞、微生物病害及人为破坏等。并通过实物对比分析研究论证解决了学术界关于蠡壳窗制作原料的争论问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显微拉曼光谱分析仪等多种现代科学仪器,对蠡壳窗的本体材质进行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微观结构等多方面研究,在了解其本体结构性质机理的情况下,结合病害调查结果与赋存环境调查资料,推断进行了岭南沿海地区以东莞可园为例的蠡壳窗病害成分研究,并提出了适当保护建议,由于目前研究体系中对于蠡壳窗的研究十分缺乏,故该现象研究的展开较为艰难,同时研究尚不够深入,但本次研究为蠡壳窗这一块空白区域的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下为未来更进一步的有效保护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