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上世纪50年代,世界上许多经济体都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经历了最初的快速增长后,很多国家(地区)失去持续增长的动力而被长期困于中等收入阶段,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中等收入陷阱”。自从2007年世界银行首次于题为《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的研究报告中提到“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以来,学界就对这一问题给予广泛关注。Hausmann和Klinger(2007)创造性地提出产品空间理论后,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视角进一步得到拓展。但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缺乏从产品空间结构特征向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合理过渡,有关理论模型的构建和系统的实证分析的文献都比较少。因此,研究中等收入国家的产品空间结构特征和演化进程对于解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中等收入陷阱为切入点,首先以定量方法界定了中低、中高收入陷阱,并考察了中等收入国家发生增长停滞的可能,以及中国在中高收入阶段将面临的增长挑战。结合产品空间理论的基本内涵,本文进一步构建了以产品空间结构解释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从产品空间结构制约比较优势演化、能力提升幅度决定产业升级方式和产品转换能力影响落入“陷阱”风险三方面系统地论证了产品空间结构对一国长期增长的影响。结合1962-2014年144个国家625种产品的贸易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以出口复杂度前景指数(COI)度量的产品转换能力显著影响一国跨越中低、中高收入陷阱的可能。一国向复杂产品的转换能力越强,越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同时,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产品转换能力的提升可以显著促进低收入、中低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此外,本文绘制了 1980年、2000年和2014年的全球产品空间布局图。菲律宾、巴西和日本的产品空间结构演化历程表明一国产品空间结构的优化程度与经济发达程度大致吻合。欠发达的经济体往往较少在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具备优势,产业升级路径相对漫长。最后,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对中国如何优化产品空间结构、顺利跨越中高收入阶段提出四方面政策建议:完善产业退出机制,警惕比较优势固化风险;推进系统性创新,重点培育关键技术和通用能力;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挖掘资本和市场新优势;适应融合趋势,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