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在传统的非洲文化中不仅仅是个体的生存空间,它还是黑人形成自我价值观念的有机体,更是黑人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黑人社区主题受到包括莫里森在内的很多作家的关注。黑人社区主题反映出饱经奴隶制摧残的美国黑人如何在社区的帮助下走出历史创伤的经历,被西方学者反复地阐释和探讨。莫里森通过她的文学创作将视角延伸至美国黑人内部,深入研究黑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她的写作过程中,她笔下的个体与社区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变化。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所致;另一方面,随着莫里森不断地切入人与环境,尤其是人与社区这一关注的内核,她对这一重要生活部分在个人成长与命运延伸的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本论文第一章分别对《最蓝的眼睛》、《宠儿》以及《天堂》三部小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社区意识以及本论文的写作意义进行了简短的阐述。第二章到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对三部小说中作者的社区意识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分析了《最蓝的眼睛》中个人与社区的冲突关系。通过创作悲剧的佩克拉,莫里森强调黑人社区要对个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第三章分析了《宠儿》中个人和社区的暂时缺失,莫里森认为社区是解救个体的唯一办法。只有回归黑人社区,黑人个体才能继承黑人传统,获得自由和解放。第四章通过探究《天堂》中的社区问题,发掘莫里森对构建理想社区的追求。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通过《最蓝的眼睛》,《宠儿》,《天堂》这三部小说中体现出的社区意识,探讨托尼莫里森社区意识如何随时代发展而演变进而逐渐成熟的,得出黑人社区对黑人个体走出历史创伤的重要性,如何构建理想的黑人社区的结论,以及由此所隐喻的整个黑人民族在美国社会中的社区构建问题。通过分析和总结,本论文试图揭示作者在三部小说中社区意识不断发展成熟的趋势。从《最蓝的眼睛》,《宠儿》到最后的《天堂》,莫里森对待黑人社区的态度从最初的抱怨,发展到对黑人社区进行反思,最后提出构建理想社区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