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CT导向下穿刺硬膜外腔并注入自体髓核悬混液,探讨其建立非压迫性腰椎间盘髓核致神经根损害动物模型的可行性。通过磁共振检查并与病理对照,分析T1WI、T2WI及DWI监测自体髓核对神经根的损害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中国小型猪共18只,随机分为6个亚组,分别为空白组、1天、4天、7天、14天及21天组。采用旋切刀采集L1/2、L2/3椎间盘髓核组织,制备成悬混液,经CT导向下穿刺将悬混液注射至椎间孔层面硬膜外腔神经根周围建立神经根非压迫性损伤模型,而对侧神经根周围注射生理盐水作为手术对照组,空白组不予注射。采用T1WI、T2WI及DWI对实验动物腰骶部神经根进行成像,分别测量各时间点神经根T1WI、T2WI信号强度值和ADC(a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扫描结束后于相应时间点将动物处死并采集神经根,观察神经根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8淋巴细胞表达)改变。所有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HE染色显示模型组术后1天即有急性炎细胞浸润,随时间推移炎性细胞逐渐增多,尤其在14天左右炎性改变十分明显,神经纤维及神经外膜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神经出现明显肿胀,髓鞘明显脱失、变形,神经内膜明显水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均有淋巴细胞浸润,CD8阳性T淋巴细胞以术后14天、21天最为明显。(2)模型组与手术对照组造模前与术后1天、4天、7天、14天及21天组神经根T1WI信号强度值未见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模型组造模后1天、4天与造模前比较,神经根T2WI信号强度值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造模后7天、14天及21天与造模前比较,神经根T2WI信号强度值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4天时,T2WI信号强度值最高达(393.0±31.4)。手术对照组术后1天、4天、7天、14天及21天与造模前比较,神经根T2WI信号强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术后7天、14天及21天神经根T2WI信号强度值明显高于手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模型组造模后1天、4天、7天、14天及21天与造模前比较,神经根ADC值均不同程度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4天时ADC值最高达(1.49±0.13)×10-3mm2/s。手术对照组术后1天ADC值较术前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点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手术对照组比较,术后1天神经根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天、7天、14天、21天神经根ADC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实验运用CT导向下穿刺椎间孔层面硬膜外腔注入髓核悬混液,可以成功建立“非压迫性腰椎间盘髓核致神经根损害”模型,其造模方法简单,重复性好,为研究非压迫性腰椎间盘髓核致神经根损害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等方面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2)神经根受损程度可以通过磁共振常规T2WI、DWI序列予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