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政府的制度产出对公立医院的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医院资源中的96%以上集中在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主体,承担着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责任,是带有一定公益性和福利性的社会公益事业。但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10%的增长率,创下了经济增长的世界奇迹,普通公众却没有得到更广泛和更低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医疗机构改革正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热点之一。本研究试图以江苏省近年来公立医疗机构体制改革为研究案例,从宏观角度提出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梳理我国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演变过程,开展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实证研究,探索公有医院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国情的新型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初步框架。方法:(1)现场调查。主要采用预先设计资料收集工具,现场收集相关数据;设计访谈提纲,采取个别和小组访谈方法进行访谈。(2)文献研究。主要收集近几年有关国内外公有医院体制改革研究文献,经过分析和再处理后供研究借鉴。(3)定性研究。主要对访谈所获资料进行定性分析。(4)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实践作为本研究的重点案例。分析了以“管办分离”为特征的无锡市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新路径。剖析了江苏省宿迁市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资源结构,实施社会办医,合理流动人才”为主要内容的公立医院体制改革模式。调研了江苏省通洲市围绕“多元投入、转换机制;引入竞争、激发活力;创新机制、提高效率;遵循规律、优化管理”为突破口,进而推进医院改革的过程。结论:通过对现有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显示: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目标之间并非势不两立,我们不应该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体系完全对立起来,不应该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目标截然分开,而是应该寻求彼此之间的最佳平衡点。(2)通过对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的原因分析显示:改革开放前,政府根据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低工资、低消费的分配政策,确立了公立医院运行费用通过财政直接拨款和第三方付费的筹资机制,使医院拥有完成其社会政策目标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导致公立医院实际行为目标与社会政策目标存在差距既有宏观政治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医院自身治理结构方面的原因。(3)公有医院体制改革动力分析显示:公有医院体制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是公立医院自身科学管理的需要;是国际卫生改革的推动。(4)公立医院改革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分析显示:公立医院的改革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既受改革主导者政府特性以及主要外部约束制度的影响,也受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改革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也必须进行各方面、各层面的变革,而政府是主要的制度产出者。(5)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显示:卫生活动有很大成分是由国家干预的,其公益性和福利性的根本属性不允许对其进行完全市场化操作。政府干预卫生的出发点是让医疗卫生行业运营更加公平,让广大患者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本身应适度引入市场机制,重建公立医院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使医院的管理活动面向市场。(6)卫生服务领域公益与市场适度结合的可行性分析显示:市场和公益归属于不同的范畴,但公益性不是抽象的,它植根于现实的市场与社会的土壤之中。公益性是通过包括市场在内的社会其他属性来表现的,它渗透于市场的含义之中。公益性与市场化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并非是水火不相容,表现在某个特定的事物上,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融为一体。建议:“公平优先,提高效率”应作为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即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解决公平问题,让市场“无形的手”解决效率问题。(1)政府层面:合理界定职能,做到政事分开;保证公平;实施监管。(2)市场层面:引人市场机制不能背离基本的公益目标;必须防止机构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冲突;市场机制要与医院分级分类管理相结合;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政府的积极作用。(3)医院层面:理顺改府和医院之间的关系;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医院治理结构。(4)社会层面:建立社会各种利益群体意愿的充分表达的渠道;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加强社会监督。创新:本论文以江苏省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为研究样本,有以下两点创新:(1)提出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即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目标之间并非势不两立,我们不应该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体系完全对立起来,不应该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目标截然分开,而是应该寻求彼此之间的最佳平衡点。(2)提出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政府干预卫生的出发点是让医疗卫生行业运营更加公平,让广大患者都能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公立医院本身应适度引入市场机制,重建公立医院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机制,使医院的管理活动面向市场。让政府这只“有形的手”解决公平问题,让市场“无形的手”解决效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