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输电线路部件检测与故障识别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daked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输电线路巡检对维护电网正常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输电线路分布在各种复杂地理环境中,且线路上待巡检部件及故障种类繁多,给巡检工人带来了极大的工作负担。当下我国电网规模日益扩大,传统的巡检方式已无法满足要求,急需寻找一种新的高效便捷巡检方式。无人机所具有的跨地理特性及计算机视觉技术的高效图像处理特点相结合,为输电线路巡检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本文基于这一背景,面向无人机前端巡检的发展方向,围绕线路巡检中的多种待巡检目标的定位与识别展开研究,对促进输电线路巡检的智能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针对用于深度学习训练的电力数据集短缺问题,整理出电力部件检测数据集与绝缘子自爆故障数据集。研究深度学习相关理论,验证多种经典目标检测算法在电力部件数据集上的性能表现,选择基准模型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2)提出一种适用于无人机前端实时检测的轻量级特征融合检测模型(Lightweight Feature Fusion Detection Model,LFF-DM)。首先通过改进式的k-means算法设置先验框,再结合深度可分离卷积和倒置残差设计全局轻量化网络结构,同时为适用于嵌入式设备引入h-swish激活函数。实验结果表明在嵌入式设备NVIDIA Jetson AGX Xavier上可以实现25FPS的检测速度及90.48%m AP的检测精度,适用于输电线路移动端实时精确巡检。(3)分析不同的部件其故障特点采用不同的故障识别方案,为输电线路故障识别提供了新思路。针对故障不易判别的待检测目标,利用前置的检测步骤排除背景干扰,将目标区域限定到具体部件区域,然后分别使用检测与分类两种方案进行故障识别。对于分类方案,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细粒度分类的多特征融合轻量化双线性卷积神经网络(Multi-feature fusion bilinear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MFFB-CNN),通过两个特征提取网络的特征提取过程中多次特征融合,提升特征向量所含信息量,最终获得较优的分类结果。
其他文献
汞(Hg)离子是存在最普遍的有毒重金属离子之一,具有持久、易迁移、不可降解的特性,在人体内可以积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以及肾脏会造成无法恢复、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构建一
宣威火腿中拥有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本文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宣威火腿中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明确了宣威火腿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及组成。分别对两个品牌的宣威火腿采用试剂
作为一种兼具高导电和亲水性的新型二维材料,MXene(Ti3C2Tx)自诞生以来就备受科研人员的瞩目。独特的二维层状结构和终端表面活性基团,赋予了MXene高强度、高电子迁移率、高导
有效的节点相似性度量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及动态特征,发现信息、流行病、谣言等数据在网络中的传播规律。基于全局的方法利用节点间的路径信息来计算节点相
随着市场的变化、中式卷烟品类构建的深入以及品牌的持续发展,对原料的个性化、特色化及潜在价值的挖掘提出更高的要求,打叶复烤加工作为卷烟生产链条中的薄弱环节,已成为了
钙钛矿类材料具有优异的性能,它的应用领域覆盖铁电、顺电、压电、反铁电、绝缘、半导、负热膨胀等领域,利用低温拓扑还原反应可以通过控制氧离子的脱嵌对结构骨架进行局域调
烟道气驱具有来源广,成本低廉,降低CO2的排放量,保护环境等优点,但烟道气包含O2和CO2等气体,并伴有应力的存在,所以回注系统增压站的压缩机脱水装置和分离器等压力设备面临严
电子动量谱学基于快电子碰撞的单电离过程,即(e,2e)反应。作为一种独特的探测原子分子结构的手段,电子动量谱学可以同时得到轨道电子的动量和能量,从而直接获得轨道电子的波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采用无人机对输变电线路进行航拍巡检成为一种全新巡检方式,从航拍巡检图像中及时有效发现输变电线路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目前主要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大型服务器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对无人机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检测,但是,这对检测设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且图像采集与检测相分离,造成了一定的延时。因此,亟需一种算法能够搭载在无人机携带的移动端设备中,既具有优秀的检测效果,又具有实时的检测速度
钙循环技术(Calcium Looping,CaL)因天然石灰石储量丰富、价格低廉且理论CO_2吸附量较高的特点,是目前最具发展前景的碳捕集技术之一。为解决长循环下钙基吸收剂碳捕集性能大幅下降和系统成本高的问题,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水蒸气加强碳酸化、联合脱硫除碳以及钙铜联合循环等新型钙循环技术,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然而现有研究只停留在现象描述和吸收剂表征的层面,未进行深入机理分析。本文通过第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