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通络三生饮治疗痰瘀互结型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为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癌性疼痛患者74例,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前瞻性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治疗中脱落3例,共34例),对照组(治疗中脱落3例,共34例)。其中对照组在滴定吗啡剂量后,给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涂擦通络三生饮。14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出现爆发痛,立即皮下注射吗啡针止痛。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在疼痛强度评分、疼痛缓解率、止痛药物剂量、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卡氏评分(KPS)、不良反应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疼痛强度评分:两组治疗后,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后治疗组的疼痛强度评分随着时间逐渐下降,患者的疼痛随时间延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疼痛缓解率:治疗组的缓解率为88.24%,对照组的缓解率为61.76%。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检验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缓解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缓解率优于对照组。
3.止痛药物剂量:两组治疗后,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止痛药物剂量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患者的止痛药物剂量随时间逐渐降低。
4.止痛起效时间:两组治疗后,经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起效时间上无差别。
5.止痛持续时间:两组治疗后,经t检验,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止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
6.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症状减轻优于对照组。
7.卡氏评分:两组治疗后,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体能状态上变化无差异。
8.不良反应: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后,经χ2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较稳定。
结论:通络三生饮治疗痰瘀互结型癌性疼痛,治疗组在降低疼痛强度评分、提高中重度疼痛缓解率、减少吗啡剂量、延长止痛持续时间、减轻痰瘀互结型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通络三生饮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安全、简便等优点以及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癌性疼痛患者74例,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的前瞻性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治疗中脱落3例,共34例),对照组(治疗中脱落3例,共34例)。其中对照组在滴定吗啡剂量后,给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涂擦通络三生饮。14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出现爆发痛,立即皮下注射吗啡针止痛。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在疼痛强度评分、疼痛缓解率、止痛药物剂量、止痛起效时间、止痛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卡氏评分(KPS)、不良反应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疼痛强度评分:两组治疗后,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在治疗后治疗组的疼痛强度评分随着时间逐渐下降,患者的疼痛随时间延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疼痛缓解率:治疗组的缓解率为88.24%,对照组的缓解率为61.76%。经秩和检验,两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检验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缓解率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缓解率优于对照组。
3.止痛药物剂量:两组治疗后,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患者在止痛药物剂量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患者的止痛药物剂量随时间逐渐降低。
4.止痛起效时间:两组治疗后,经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起效时间上无差别。
5.止痛持续时间:两组治疗后,经t检验,具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的止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
6.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经t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症状减轻优于对照组。
7.卡氏评分:两组治疗后,经t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体能状态上变化无差异。
8.不良反应:在不良反应方面,治疗后,经χ2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较稳定。
结论:通络三生饮治疗痰瘀互结型癌性疼痛,治疗组在降低疼痛强度评分、提高中重度疼痛缓解率、减少吗啡剂量、延长止痛持续时间、减轻痰瘀互结型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通络三生饮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安全、简便等优点以及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