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的“老”跟时间有关的有形容词和副词两个词性。时间副词是现代汉语副词中数量较多的一个次类,据陆俭明、马真(1985)的研究,“现代汉语中的时间副词约有130个左右,几乎占整个副词的30%”。作为副词中的一个较大的次类,时间副词在以往的语法著作中一向受到重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问到“老朋友”的“老”和“老迟到”的“老”有什么关系,还有学生不明白汉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区别。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能研究清楚形容词演变为副词的机制,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帮助,教会学生怎样区分同形的形容词和副词。本文运用语法化理论,结合北京大学汉语语料库中所有包括“老”的句子29303句来分析,试图找出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机制。我们经过运用张谊生(2000)的副词语法化理论研究上述语料,最终得出以下认识: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跟三个机制有关:结构形式、隐喻和语义分化。在结构形式上又有三条原因:原因一是重新分析导致联合结构被分析成偏正结构,原因二是“老”后搭配共现成分的影响,原因三是“老”从定语句位进入状语句位,因为这三条原因导致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在主观上对时间副词“老”的认识主要是通过隐喻“时间长”导致其语义分化,语义分化进一步导致其语法化,出现了时间副词“老1”(一直)作状语。到了当代大量出现了表示“一直”的“老1”(685句),还出现了表示“经常”的“老2”(157句),形成了“老1”和“老2”并存的格局。“老1”和“老2”的共同点是“时间长”,不同点是“老1”表示“一直”,表示动作或状态“一直持续”,但“老2”表示的动作可“间断”、“不断重复”。“老1”后搭配的动词和“老2”后搭配的动词不同:“老1”搭配的是状态性动词而“老2”后搭配的动词是非延续性动词,如“喝”、“来”、“念叨”、“打”等。另外在表示常识的句子中、“老+是”字句和“老+不/没”句中,“老”一般是“老1”。我们希望本文得出的结论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借助“老1”和“老2”不同的句式特征把二者区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