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创新政策越来越受到更多国家的重视。发达国家的创新实践经验表明,创新政策是激励创新活力最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创新政策的完善程度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创新政策越完善,政策与创新体系对创新活动的贡献作用就会越大,推动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动力也就越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政策供给演进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政府推动创新活动的过程,正是由于创新主体的政策需求与政府政策供给之间的相互作用,科技才得以发展和进步,创新能力才不断提高。我国科技的进步,可以用多种因素加以诠释,但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政府的推动作用,以及由此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质量和政策绩效迅速提高,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目前对创新政策的供给分析、绩效测量以及政策质量、政策执行力与政策绩效之间作用关系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很难满足当前我国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等现实需要。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以“政策供给—绩效测量—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力对政策绩效的影响—政策优化”为主线,通过构建自主创新政策量化分析的三维框架,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供给演进;以OECD绩效审计的“4E”评价框架作为识别自主创新政策绩效的关键测评维度,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我国自主创新政策的实施绩效;基于政策过程的视角,构建“Q-E-P”理论模型,运用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揭示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执行力对政策绩效的影响机理;以全面提升“Q-E-P”为目标,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终结等方面着手,提出自主创新政策的优化路径。通过上述研究,取得了以下几方面可能的创新成果:(1)自主创新政策量化的“T-O-P”三维分析框架构建。借鉴已有政策量化研究成果,结合政策的基本构成要素,从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和政策力度三个维度,构建了自主创新政策量化的“T-O-P”三维分析框架,并制定了具体的量化标准。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346项自主创新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我国自主创新政策供给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政策规定缺乏强制性规范,颁布机构表现出较高协同度,政策工具以环境型为主,政策目标侧重自主创新管理能力和支撑能力。从自主创新政策的演进路径来看,经历了从重构科技体制、建立研发投入机制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再到构建创新体系的过程,演绎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改革过程。(2)自主创新政策绩效的测量观念创新及方法改进。以往对创新政策绩效的测量,大多运用经济学计量方法对创新主体的产出考察,尤为注重经济性产出成果,相对忽视了政策作用对象对政策的实际感知、体验效果。本研究以“4E”评价框架作为识别自主创新政策绩效的测评维度,设计自主创新政策绩效测量问卷,对我国东、中、西部300家创新型企业进行实证调查,对回收得到的247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自主创新政策总体实施绩效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均差赋权法分析结果显示,自主创新政策的效益性绩效得分最高,效率性绩效次之,而公平性与经济性绩效相对较低。另外,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自主创新政策绩效可以划分为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两个方面,不仅内涵明确、界定清晰,操作起来还比较简便。整体上看,自主创新政策的直接绩效明显高于间接绩效。同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自主创新政策的直接绩效存在显著性差异,作用于不同企业类型的自主创新政策总体绩效与间接绩效水平也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3)自主创新政策“Q-E-P”理论模型的构建及检验。本研究从政策过程的视角出发,构建了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力对政策绩效影响的“Q-E-P”理论模型。以Scartascini C.,Stein E.&Tommasi M.提出的政策质量特征作为识别自主创新政策质量的关键测评维度,以Edwards Ⅲ提出的政策执行力模型作为识别自主创新政策质量的测评内容,设计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力测量问卷,实证调查结果检验并验证了“Q-E-P”理论模型。其中,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与政策绩效变量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路径分析结果表明,自主创新政策质量不仅对政策绩效产生直接的显著性积极影响,同时还通过政策执行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地影响自主创新政策绩效。(4)基于全面提升“Q-E-P”的自主创新政策优化路径建构。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改善政策质量、提升政策执行力、提高政策绩效为目标,提出了自主创新政策的优化路径,包括创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创新政策体系、构建自主创新政策协调机制、建立自主创新政策评估制度、完善自主创新政策终结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进一步推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有所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