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快速发展,这种高度机械化、集约化养殖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设备投入大,运营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制约了其推广。一种低运营成本、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生物絮团技术顺势兴起。但其水质调控依赖高价微生态制剂、絮团及功能稳定性差的问题丞待解决。本文通过对自然海域中,中肋骨条藻分离培养,探究了其最适培养条件以及中肋骨条藻在生物絮团快速构建中的应用,以期为生物絮团稳定性研究、养殖饵料营养强化、水质稳定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1生物絮团中优势藻种的分离与培养自然海域低洼处与养殖工厂排污口衔接处,其中生长大量的藻类,大多具有良好的不良环境耐受性与良好的净水作用。本实验采用改良微吸管分离法,分离了鱼腥藻、具槽直链藻、中肋骨条藻3种可能应用于生物絮团快速形成的藻种,并对3种藻进行扩种培养,从藻体生理生态,分析应用可能性。结果表明:鱼腥藻、具槽直链藻均不适于应用于生物絮团技术,中肋骨条藻适于添加到生物絮团中。2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中肋骨条藻最佳生长条件的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温度(10、15、20、25、30、35℃)、盐度(10、15、20、25、30、35)和硅酸钠添加浓度(0、2、5、10、15、20 mg/L)对中肋骨条藻生长、培养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株中肋骨条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10℃低温也能正常生长,最适盐度为30,最适硅酸钠添加浓度为5 mg/L。在适宜温度、盐度和硅酸钠添加浓度条件下,其增殖过程基本符合单胞藻的S形生长曲线。藻体在高温(35℃)时不能繁殖、盐度低于25时生长较差,硅酸钠添加浓度在0-5 mg/L时,随浓度增大,藻细胞最大密度逐渐增大,超过10 mg/L时,藻体繁殖受到抑制。养殖生产中,可通过适当提高温度和盐度,添加适量硅酸钠促进繁殖生长,降低饵料系数和成本。由于中肋骨条藻具有高、低温均能生长且适盐较高的特点,且其长链多刺的形态特征有利于参与生物絮团的发育形成,因而在海水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将是未来生物絮团生态养殖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3生物絮团中最适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分别研究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中肋骨条藻(0、0.5、1、3、5×10~4个细胞/m L)添加量对生物絮团中固体悬浮物,水体中铵态氮、亚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最适添加量为(1-3)×10~4个细胞/mL。在该添加量下,水中藻体生长状态良好,固体悬浮物在5-7 d比其他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水中铵态氮、亚硝态氮相对较低,但比其他组没有显著优势(P>0.05)。4生物絮团中最适中肋骨条藻、有益菌添加量、C/N比最佳组合的研究通过正交实验分析了模拟生物絮团培养条件下不同中肋骨条藻添加浓度(1、3、5×10~4个细胞/mL),有益菌添加量0.1、0.5、1×10~5 CFU/m L)不同C/N比调控(10:1、15:1、20:1)对水中生物絮团的影响,找到最佳组合。试验测定水中铵态氮、亚硝态氮、总固体悬浮物的含量。结果表明:C/N比调控选择20:1,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在1×10~4个细胞/mL与有益菌添加量1×10~5 CFU/mL为最佳组合。但与C/N比调控选择20:1,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在2×10~4个细胞/mL,有益菌添加量0.5×10~5 CFU/mL组合;C/N比调控选择20:1,中肋骨条藻添加量的在3×10~5个细胞/mL与有益菌添加量0.1×10~5 CFU/mL两个组合差异不显著。重复试验中最佳组合对水质调节效果较好,总固体悬浮物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