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tz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CDT)和系统性溶栓(systemic thrombolysis, ST)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的静脉形态学变化及近期疗效。 材料和方法:20只成年杂种犬通过结扎双侧股静脉远近端制作急性深静脉血栓模型。48小时后松开结扎线,DSA造影证实血栓形成。将模型犬随机分成CDT组10只和ST组10只。CDT组经股静脉插入多个侧孔的溶栓导管,经导管用微泵以8ml/h的速度滴入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 r-sk)(15000u/kg,溶于5%的GS 50ml)每小时取血测定PT、Fbg,并造影观察溶栓进展。ST组从膝下外周静脉滴入r-sk,用量同前。滴注结束后造影观察溶栓效果。术后1天从各组随机抽取5只获取标本,余下的4周后再次造影观察静脉通畅度,并获取标本。HE染色观察静脉是否通畅,是否有附壁血栓;Masson三色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内皮细胞损伤程度。 结果:CDT组使血栓溶解超过50%的达100%,而ST组只有20%,二者相比P<0.05;CDT组1天和4周时均未见附壁血栓,而ST组可见有附壁血栓;术后1天两组间胶原纤维沉积面积和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面积无明显差别P>0.05,而4周时二组间差别显著P<0.05;术后1天CDT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中文提要组内皮细胞分级在I一H级,ST组在H一111级,4周后二者都在H一m级。 结论:中小剂量重组链激酶在CDT组即能有效溶解血栓,而ST则取得部分效果。CDT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有良好的近期效果,并能延缓内膜增生。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表面修饰有不同基团的纳米SiO2微粒和丙烯酸类单体在乙醇-水溶液中,通过自由基共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丙烯酸聚合物/SiO2纳米复合鞣剂,探索了其在制革中的应用,具
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工业生产和企业发展模式,是工业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是以技术、管理为手段,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通过对生产的全过程的排污审
苔丝的悲剧有各种复杂、多元和动态的因素,内因和外因、必然和偶然汇合起来,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力量,直至将人推向悲剧的深渊。苔丝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生命悲剧,是哈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阻滞诱导期乳酸林格氏液的液体动力学特点,研究年龄对乳酸林格氏液的液体动力学特征的影响,观察本研究中的输液措施能否预防麻醉诱导期低血压的
人口分布的变动反映了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区域内部经济、社会、产业等各种要素结构和布局的变化。因此,人口的空间再分配过程及其空间形态,是研究区域内部空间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一类障碍,发病机制不明确。该疾病躯体疼痛为常见表现[1]。有研究表明,痛觉对于注意有“先占优势”,使得
在现代社会中,投资基金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它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制度的
电视节目跨屏传播成为业界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节目效果评估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实际需求。本文对已有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建构电视节目跨屏传播效果评估体系
随着现代战场电磁环境的日趋复杂,用瞬态极化的观点研究时变电磁波的极化现象,揭示波极化变化的内在规律,挖掘蕴含其间的物理本质,探究雷达目标与环境极化散射的特征机理,建
前言 脊髓神经的损伤和疾病往往带来永久性的功能丧失或障碍。目前处于探索之中的治疗方案之一是进行生物移植,嗅神经鞘细胞(olfaco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就是备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