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话题,师生关系不仅是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师生生命的重要构成。然而,在后现代时期的师生关系中,其内在价值失落引发了深刻的实践困境——师生互动冲突频繁、权力博弈激烈、交往过于功利和形式化等。对于师生关系研究而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境不能仅停留于师生关系表面问题的修修补补,而要着重对其内在的价值与精神进行厘清,这就需要从整体上变革师生关系研究的思维范式。不仅如此,从主客二分的传统思维走向一种过程性和关系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师生关系研究所体现出来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弥合主客二分认知哲学、填补科学与人文鸿沟的形而上学代表,怀特海机体哲学以其包容性、深邃性和建设性的过程-关系思维独树一帜。以这一视角来审视师生关系这种经验性活动,能够为理解当前的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深刻的理论视角,为未来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指明方向。 以机体哲学的视角来审视师生关系,首先意味着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师生有机整体,即“师生机体”。这一概念具体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本质的、内在的、构成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在师生产生之后作为外在属性派生于师生个体的,而是其得以形成的内在本性,教师和学生内在于这一关系而界定自身。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相互动态生成的关系。其本质不是先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而既定存在,而是二者在互动中共同建构的,师生发展是基于师生内在生长冲动的转变过程。发展性和共生性是其根本特征。 在这一概念之下,机体哲学为理解师生关系问题提供了知识、主体、秩序和价值这四重范畴。具体来说,在师生机体中,师生以知识为媒介构筑起来的教学交往活动应被理解为一种智慧养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以友伴和盟友的身份“同游”在求知之路上,追求着一种实践善好最终通达自由与幸福的“整全之知”。这一“整全之知”即是智慧,它起于知识,显于风格,达于自由,代表了最为完满的生活方式,并通过智力习惯和审美能力表现出来。对于师生机体而言,走向活力性知识、关注互动中的浪漫精神、重视学习的机能性情景是实现智慧的关键。在主体要素上,机体哲学呼唤师生机体由师生主客体和师生主体间性这类实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走向超体性教育理论。对于师生机体而言,“超体”概念之区别于主客体教育理论的地方在于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主体,且是心理极和物理极共同参与的感觉者;区别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地方在于师生共同构成多样化统一的有机体,奇异性和共生性是其本体构成。这一师生超体理论强调教师在善诱者的角色、学生在自我负责者的角色上作出重点努力。而对于当前师生关系中十分凸显的秩序要素,机体哲学强调师生机体要超越以规训为目的的机械论理性秩序,追求一种“未特化的集合体”美学秩序。后者所意指的是师生在教育学意向的引领下,积极参与互动所生成的丰富性、创造性的和谐美感。这种美感的实现不仅象征的是师生教育学意向的实现,而且象征着师生互动中有序占主导下的人际亲缘状态,还包括师生以创造性的态度对待冲突。师生在交往时摆脱“科学时间”与“固定空间”的局限,将成为“好人”的“内在秩序”置于逻辑优先,和其他同仁一道创生学校“道德共同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实现未特化的集合体。对于表达师生机体根本旨趣的价值范畴,机体哲学强调师生机体要对古代目的论的师生关系与近现代契约型的师生关系进行整合,在“创造性的和谐”理念下实现师生关系价值与目的的统一。“创造性的和谐”是师生以追求真知而达至至善所不断开展与形塑的新的生命形式,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和谐的构造自我身份的生命实践活动,在根本上与宇宙内在的“道”一致。对于师生机体而言,走向解放旨趣的教师专业身份和自我觉醒的学生身份是创造性的和谐实现的关键。 简言之,师生机体即是师生有机体,所表达的是一种作为友伴关系、互摄关系、审美关系和同志关系的最为理想的师生关系。它具有发展性和共生性两个根本特征,并通过知识、主体、秩序和价值这四重要素表现出来——知识要素上追求智慧、主体要素上追求超体、秩序要素上追求未特化的集合体、价值要素上追求创造性的和谐。由两大特征、四重范畴所构架起来的师生机体概念体系,即是透过机体哲学视角审视师生关系问题所得的思维成果。这一研究对完善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诸如教育主体研究、教学过程的本质研究、课程与教学价值取向研究等有一定的理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