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云南省丽江市塔城乡的一个纳西家族为研究对象,对其民歌传承活动及其歌唱行为进行研究。一位年过八旬的女性民间歌者与其家族因纳西民歌而红遍丽江,他们的歌唱在当代是怎样一种历史与文化讲述?他们为什么歌唱?笔者欲将写作焦点投向于人、音声以及文化背景的维度中,以此呈现出有关纳西族民歌与歌者在社会变迁中的人文叙述。文章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用音乐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塔城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描述、并将宗族关系的概念引出,对该地的族群分布和有关宗族情况进行概括总结;第二章是根据文献及实地考察总结出通塔城地区的民歌概貌与整体的活态传承现状,从而对一个在民歌传承方面极具代表性的宗族进行探索,对该家族事物的主要领导者肖汝莲与其家族关系为主要写作对象,对其展开口述史的研究,以探寻个人与社会及历史之间互为建构的关系;第三章是对肖汝莲作为歌者身份的解读、并对其演唱的传统纳西民歌进行记谱分析,是对音乐本体的呈现;第四章分析了肖汝莲对其后代在民歌传承中的影响、其后代与纳西民歌之间的互动;从民歌的代际传承解读音乐与人、与时代的关系。即描述并阐释一种文化现象:纳西民歌的演唱在宗族关系中彰显出一定的规律、同时存在某种禁忌。一个家族的歌唱行为可作用于宗族文明的建设。论证了音乐具有凝聚人心、利于和谐家庭以及社会构建的文化功能;第五章为总结。中国,这个国家就是以家族关系为基础的;中国人的行为呈现出强烈的家族主义指向。这些说法分别是黑格尔、韦伯在有关社会学、民族学领域发表的观点。在儒家学说中,家族伦理是文化社会政治关系的重要内容。塔城地区的纳西民歌,需要在特定的场合、按特定的长幼尊卑顺序或地位高低方能展开不同类型的民歌演唱;该地区民歌文化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复合型特征。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他的举动、经验、动机、与心态都不是可以随便分割的。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作为歌者,其演唱无不受到社会发展的约束。因此,纳西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载体,它将子孙三代之间的个人命运承载。如果说宗族作为维系社会发展的重要团体,宗族承担着乡村自治的功能与义务。肖氏与其后代共持“东巴血统”与“民歌之家”的双重“身份认同”,无疑对当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个家族的歌唱行为,将其家族的成员关系紧密相连,使其家族进入了当地纳西社会的“精英文化”圈;一个家族通过对民歌的代际传承,推动着其身为纳西族人的宗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