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司法理念演进研究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lok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79年,我国第一部刑法便已正式确立了正当防卫制度。但直至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才联合发布有关正当防卫法律适用标准的司法解释。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实践历程,可以看作是对“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的诠释和展现。正当防卫制度自实施之初,便陷入到防止权利滥用的司法限制当中。正当防卫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肩负着与不法作斗争的重要使命。由于当时“宜粗不宜细”的立法思路及立法技术的欠缺,正当防卫的规范呈现出概括性与抽象性的特征,难以将其制度精神有效传达给司法机关。因此,正当防卫的司法认定首先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特点,徘徊于打击不法与防止滥用的双重目标之间,充满了不确定性。但随着司法机关在社会治安治理中对秩序目标的高度追求,逐渐造成其对正当防卫与不法作斗争方面的片面认知。在以国家主导的打击犯罪、保护社会的惩罚体系中,个人对社会秩序的意义更多是消极抵御或克制,而非积极暴力对抗。这一阶段,司法机关对鼓励公民勇于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立法精神,更多停留在宣示层面,而在实际的制度实践当中,司法部门更多倾向于从控制个人防卫的角度,压缩正当防卫的实施空间,形成了偏重限制正当防卫的司法传统。1997年刑法修改时,正当防卫条款在各界对“法不向不法让步”精神的共识基础上得以大幅完善。但正当防卫的制度实践却并未随着立法上的努力得以改变,而是在维稳的社会治理压力之下,形成了不同于立法规范的司法规则。以维稳优先的压力型体制,促使司法治理在地方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秩序偏好,最终影响着正当防卫司法裁判路径的选择。这一时期的正当防卫仍然缺乏足够的司法生存空间,导致其陷入到“立法从宽,司法从严”的矛盾结构当中,形成了立法理性与司法逻辑之间的持久张力。借助2017年“于欢案”发生以来的一系列正当防卫案件所产生的影响,最高司法机关明确表达了“法不向不法让步”的司法理念,启动正当防卫司法裁判规则向立法精神的回归进程,促使正当防卫的司法实践迎来了剧烈变革。纵观正当防卫制度实践的历程,不难发现,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创立实施伊始,就始终萦绕在立法精神与司法理念无法弥合的巨大张力之中,立法上对正当防卫的鼓励与司法上对正当防卫的限制同时存在,致使其始终呈现出一种偏差与纠正交错的变化特点。这期间,不仅有正当防卫制度价值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差距与修正,也包含了正当防卫司法裁判规则对立法规范的异化与重构。这一制度运行的紧张关系背后,隐藏的是保障防卫权与防止权利滥用这两种不同理念之间的较量。在国家秩序的视角下,正当防卫仅代表着国家承认的公民私人暴力的空间和可能,权利的具体实现需要接受司法的平衡。实践中,司法机关在原则上鼓励正当防卫的同时,始终谨慎地审查和约束着防卫权利的行使界限,避免权利滥用。支持反击不法的权利导向与防止权利滥用的秩序导向,构成了正当防卫理念的两个重要指向。正当防卫制度实践从最初的立法模糊、司法限制,到立法从宽、司法从严,再到如今的司法重构与纠偏,经历了一系列不断调适与平衡的艰难过程,司法裁判重新回到立法确立的轨道上来。正当防卫司法从注重秩序到侧重权利的转变,不得不受制于不同的司法功能定位。正是司法多重功能间的逻辑错位,致使司法偏离立法,引起法律失效的后果。如果法律中的规定不总是能够在现实中转化为实际指导人们行为的有效力量,那么法律无疑将会丧失权威性。如果司法不再是能够保障法律得以实现的力量,那么司法就丧失了力量;一旦司法不再有力量,那么一切法律都将不再是稳定的基石。任何司法案件都是整个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构成了观察社会的重要窗口。正当防卫的司法裁判中蕴含着私人暴力冲突的处理规则,不仅反映了司法机关对公民面对不法侵害时的行为想象,更是影响着公民遭受不法侵害时的行为选择。一旦在司法裁判中表现出对公民防卫行为的压制和否定,就会使公民在今后合法权益遭受不法侵害时,更加谨慎和忍让,失去理直气壮抗击不法的勇气。如果司法裁判长期向社会传达一种“谁闹谁有理”的规则导向,必将引发社会道德滑坡,最终不仅伤害了法律的权威,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的是非观念,造成公共道德信念的崩塌。近年来,司法机关在积极回应社会热点案件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出司法对社会价值的积极意义,以破解司法曾对社会的价值误导。司法不仅是法律权威的保障,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依法维护,就是社会公平价值实现的过程。
其他文献
我国房地产自1978年开始发展以来,经历了40多年发展。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到平稳发展,房地产也经历了起步、加速、炒作、调整、调控、反调控、反思与总体整理阶段。在房地产发展过程中,房地产价格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趋势,房地产价格是否真实反映其价值,是否存在泡沫,一直是学界不断讨论和辩证的论题。本文在对房地产泡沫进行理论研究前提下,梳理了房地产泡沫的测度方法,借鉴采用2003年-2013年房地
齿轮作为机械系统中重要的基础件,被广泛用于传递运动和动力。随着工业生产对装备性能要求的提高,改善齿轮副可靠性和疲劳寿命的需求日益突显,因而对其服役状态,尤其是润滑接触状态和次表面应力分布的准确刻画尤为关键。齿轮加工过程形成的齿面粗糙度,对轮齿表面的润滑接触状态和次表面应力、应变状态具有重要影响。重载或一定程度的粗糙峰干接触,可使轮齿发生塑性行为,改变齿面的宏、微观几何形貌,影响齿轮副的服役性能。而
空间推理技能(Spatial Reasoning Skill)是空间认知领域中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无论在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多样化的学科领域中,它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量研究已表明,空间推理技能与许多学科领域密切相关。近年来,国际教育界高度关注空间推理技能的发展,一些国家已经纷纷采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以加强空间推理技能的培养。因此,为了提升学习者在多学科领域的学业成就,以及具备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基
学位
通过阐述大数据的发展对数据采集处理、技术及成本方面对国家审计的影响,分析大数据审计相较于传统国家审计的优势,并对现阶段大数据背景下国家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结合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国家审计带来的诸多机遇与挑战,对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新模式进行展望,提出创新审计平台和方法的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大数据在国家审计中的应用和发展。
推进审计管理创新是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提升审计工作效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振审计工作信心的必然举措与有益探索。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开展、后台运营都日趋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传统审计管理模式依然滞后于企业发展,具体表现为传统审计管理模式难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节奏、传统审计管理资源难以处理企业海量化的审计信息、传统审计管理队伍难以满足日趋多元化的审计要求。基于此,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要注
乡村环境治理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施乡村生态振兴的关键举措。城镇化和工业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经济和居民生活水平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许多地区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依旧突出。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战略,通过自上而下实施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农村环境治理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复杂性以
脑出血(ICH)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开展ICH后神经损伤机制研究对于治疗新策略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ICH后占位效应是原发性脑损伤的主要诱因,其也会伴随红细胞溶血和铁沉积等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明确了占位效应通过挤压造成组织形变位移,直接对脑组织的神经网络结构造成不可逆损伤,然而占位效应在继发性脑损伤进程中的作用和时空效应尚不清楚。基于此,本论文聚焦
在公立中小学内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对学校的资产分配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合理合法的审查,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各界对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对于中小学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中小学内可以获得的资金保障越来越充实,既保障了中小学教育的持续发展,也给中小学教育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本文将对公立中小学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的现状提出有创新意义的实践措施,希望能够更好
皮影又称“灯影”或“影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是祖先创造的,在世人面前引以为豪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用雕刻精美的影偶傀儡,由民间艺人操纵表演,用灯光投影于影幕,用道白、唱腔抒情叙事,用弦乐、打击乐等器乐伴奏,用拟音等同期配音的一种综合时空艺术。皮影包含了有待后人整理研究的民间音乐、美术、戏曲、民俗、宗教等丰富的内容;它在旧时乡间市井,在大多数民众处于文盲的社会里担当着传播中华历史文化、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