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提高,造成近几年餐厨垃圾的数量急剧增长,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餐厨垃圾是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均很高的固体废弃物,可以通过厌氧消化达到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即产生清洁能源沼气。本论文主要旨在通过餐厨垃圾与其它固体废物原料混合厌氧发酵,找到处理餐厨垃圾的最佳条件,并且进行验证试验进一步深度研究餐厨垃圾的产沼气规律。本文首先测定了餐厨垃圾的理化性质,在充分了解原料成份的基础上,使餐厨垃圾分别与玉米秆、麦秆、稻草、鸡粪、猪粪和污泥进行混合厌氧发酵,每组发酵原料按质量比为1:9、3:7、5:5、7:3、9:1共五组进行厌氧发酵,并且监测其日产气量和甲烷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餐厨与污泥的质量比为5:5的试验组产气效果最好,累计产甲烷量高达9320mL。餐厨与鸡粪试验组的整体产气效果较好,但最高累计产甲烷量为8865mL,略低于餐厨与污泥。餐厨与玉米秆、麦秆和稻草又次于餐厨与鸡粪,各组的最高累计产甲烷量分别为7898mL、6517mL、6117mL。六组试验中餐厨与猪粪的产气效果最差,配比组1:9和3:7未能正常启动。围绕餐厨与污泥质量比为5:5的试验组,利用正交试验进行发酵工艺参数优化。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餐厨垃圾与污泥的厌氧发酵产沼气的最佳发酵工艺的参数为配比5:5、温度50℃、接种率45%、TS浓度8%。各考察因素对沼气产量影响的主次顺序为:TS>温度>配比>接种量。在得出发酵工艺最优参数的前提下,采用试验室自制CSTR反应器进行验证试验,进一步探索发酵过程的产沼气规律。通过批式进料和连续进料两种方式,对厌氧系统内的pH值、VFA、氨氮和碱度等指标进行监测,发现连续进料的各项指标变化波动较小,说明连续进料的系统一直处于产甲烷的稳定阶段。而批式进料的各项指标监测结果显示,厌氧消化系统的波动较大,pH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第22d基本稳定;VFA浓度由高到低,从发酵初期的2500mg/L下降到126mg/L;氨氮浓度在发酵中期达到最高值2283mg/L,发酵前期和后期的浓度较低,整个趋势呈先升后降;碱度的变化较小,一直在4000mg/L左右波动。批式进料的波动表明在厌氧发酵的过程中,系统一直对厌氧环境和物质代谢进行调节,使甲烷菌可以更好的生长。分析对比各组数据,得出连续进料产甲烷系统较稳定,且累积产气量是序批式进料的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