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过伸按压手法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 asty,PVP)术中不同穿刺路径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 opora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了2018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行PVP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过伸按压手法,其中30例术中采用改良穿刺路径(A组),30例采用经典穿刺路径(B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0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0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Cobb角变化情况、骨水泥弥散情况以及术中骨水泥渗漏率,并以改良Mac Nab评定标准作为疗效评定标准。结果:两组在一般情况方面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VAS评分由术前的(7.5±0.973)降至术后(2.20±0.805);ODI指数由术前的(34.433±2.045)降至术后(12.566±1.524);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为(38.914±10.2);Cobb角术前的(20.3±3.097)降至术后(5.733±1.484);术后骨水泥弥散率为(80%)。B组VAS评分由术前的(7.5±0.90)降至术后(2.933±0.944);ODI指数由术前的(33.633±1.809)降至术后(14.166±1.62);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为(36.658±9.79);Cobb角术前的(20.166±2.81)降至术后(5.933±1.552);术后骨水泥弥散率为(56%)。两组术前和术后VAS评分、ODI指数、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上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VAS评分及ODI指数组间比较,两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椎体高度恢复率、Cobb角两组术后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骨水泥弥散率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其中2例位于椎体静脉丛,1例位于椎体前方;B组共有5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3例位于椎体静脉丛,1例位于椎间盘,1例位于椎体前方,所有患者均未产生神经症状、体征及重要器官栓塞等,两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比较:A组优良率:80%,B组:60%,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伸按压手法后使用经典穿刺路径和改良穿刺路径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均可明显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所致的疼痛、改善生活及工作能力、恢复伤椎形态,但改良穿刺路径在改善症状及体征方面具有优势,且骨水泥弥散情况优于经典穿刺路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经典穿刺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