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初期,作为新中国的领导阶级——工农阶层,在开展日常工作中,普遍感到知识匮乏、文化水平不够。为进一步提高工农群众与干部的文化水平,加快新中国建设,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一次针对工农阶层的文化教育运动,即针对普通工农,开展扫盲运动,以消除文盲;针对工农干部,开展工农速成中学,以升入高等学校深造。通过两条路线,全方位地提升工农阶层的整体文化水平,而工农速成中学的创办旨在培养与塑造工农知识分子。笔者试图通过对江苏省工农速成中学做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深入了解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对于工农知识分子的认识、定位、塑造与形成。本文共分四章,以建国初期江苏省的工农速成中学为考察对象,分析办学、招生过程中的动员、宣传政策,结合教科书解读课本的内容及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目的,进一步探讨建国初期关于工农知识分子塑造与形成的过程,以期解答建国初期对于工农阶层与知识分子两者关系的认识。第一章分析了建国初期中共中央重视工农教育的原因,开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初衷以及对于工农速成中学的定位,即塑造工农知识分子的缘由。第二章以江苏的工农速成中学为重点考察对象,对省内各工农速成中学进行整理,以厘清其发展过程。同时,针对招生与考试这两项,从侧面突出江苏省对于工农教育的重视。第三章以工农速成中学的文化教育为切入点,从课程体系分析工农速成中学的办学目的,从教科书分析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重点,从教师分析工农速成中学的师生群体关系,从三方面了解塑造与形成工农知识分子的过程与环境。第四章主要探讨工农知识分子的形成条件,并对女性学员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一定的解析,最终评估工农速成中学的成效,并对1955年后的停办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工农教育作为建国初期的一项重要文化教育运动,以全面提升工农阶层的文化水平为根本目的,而工农速成中学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其重点在于塑造与培养工农知识分子,以巩固新生政权,建设新中国。虽然工农速成中学仅仅存在几年,但是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帮助了不少工农干部提升了文化知识,甚至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但是,工农速成中学一开始就以“速成”为教学进度,将六年课程压至三至四年,急于求成,到后期出现了一些急躁的现象。另外,工农速成中学模仿苏联工人速成中学痕迹严重,缺乏自身特色,不能适应建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不过,从长远看,工农速成中学的影响较大,它提高了大部分工农干部的知识水平,在建国初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从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的工农干部确实提升了自我的知识涵养,特别是广大妇女学员。同时,工农速成中学积极贯彻中共的阶级路线、政治教育工作,在政治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