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理论计算在能源领域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开发和设计新型能源存储和转化材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性原理对材料的微观结构、电子结构、吸附与扩散性质、催化反应机理等方面进行解析,可以清晰地解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机理、预测和设计高性能材料。对于锂相关的电化学过程,如锂硫电池中在锂离子(Li+)传输中硫正极锂化产生一系列多硫化锂中间体(Li2Sn,n=1~8)导致穿梭效应,锂介导电化学氮还原反应的机理仍没有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776278,21878295,220780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论计算在能源领域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开发和设计新型能源存储和转化材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性原理对材料的微观结构、电子结构、吸附与扩散性质、催化反应机理等方面进行解析,可以清晰地解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机理、预测和设计高性能材料。对于锂相关的电化学过程,如锂硫电池中在锂离子(Li+)传输中硫正极锂化产生一系列多硫化锂中间体(Li2Sn,n=1~8)导致穿梭效应,锂介导电化学氮还原反应的机理仍没有明确的认识。实验表征技术在机理解释上已经迅速发展,但对Li+传输的微观机制仍没有清晰的阐明。本论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深入研究了上述两个过程中Li+的传输及其微观作用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锂硫电池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锚固和扩散行为的研究。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的硫正极,已被证明是缓解穿梭效应并实现锂硫电池长期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的有效方法。然而,仍缺乏大量金属氧化物的快速筛选和设计方法。本论文选取了三类典型的金红石相金属氧化物MO2(M=Ti,Sn,Ru)正极锚固材料,系统研究了材料的电子结构、吸附性能和扩散性能。在电子结构上,研究了MO2的态密度和能带,理解了材料的导电性。在吸附性能上,确定了Li2Sn和MO2的有利吸附位点和成键情况,阐明了锚定效应。在扩散性能上,通过Climbing Image-Nudged Elastic Band(CI-NEB)方法确定了Li+在其表面的扩散路径和扩散势垒。结果表明,Ti O2,Sn O2和Ru O2均具有优异导电性,且Li2Sn与MO2都具有强结合力(3.08~5.75 e V),最有利的位点为两个锂位于MO2(110)表面二重配位氧原子的桥位,并于双侧吸附形成Li-O和S-M键。由于Sn O2和Ru O2的结合力过强,可能会导致Li2Sn分解。Li+在Ti O2表面的扩散势垒(0.33 e V)与石墨烯(0.30 e V)相当,因此Ti O2作为锂硫电池锚固材料具有巨大的潜力。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具有较强吸附强度(3~5 e V)和较低扩散势垒(<0.4 e V)的金属氧化物快速筛选方法。上述工作为合理设计和筛选高性能锂硫电池锚固材料提供指导。(2)锂介导电化学氮还原反应的机理研究。锂介导电化学氮还原反应是一种有效和可再生的电化学氮还原系统。通过锂的介导作用,N2可在Cu阴极上自发裂解高键能的N≡N键,使其还原为Li3N,进一步实现高效产NH3。为了阐明上述过程的微观机理,本论文分别研究了N2在Cu,Li和Li3N表面的传统电化学氮还原反应机理和锂介导的电化学氮还原反应机理。首先,确定了中间态NxHy在Cu,Li和Li3N表面的稳定吸附位点,明晰了氮还原的反应路径。其中,在Li和Li3N表面最有利的路径为解离路径或者缔合路径。当在Li和Li3N表面分别施加0.69 V和0.86 V极限电位后,所有的电子转移步骤均可自发进行。进一步分析了N2在Cu,Li和Li3N表面成键和电荷转移情况,揭示了N2的活化机制。锂的引入可促进N≡N键的自发断裂,原因可能在于锂与氮的强相互作用能(1.69 e V)。基于上述结果,本论文进一步提出了锂介导电化学氮还原反应的传输模型,加深了原子尺度上对该反应过程微观机理的认识和理解。综上,第一性原理计算对于评估催化活性和理解电还原反应机理是至关重要的。
其他文献
磷尾矿是磷矿开采与浮选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目前,磷尾矿主要在尾矿库进行堆存,不仅占用土地资源,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尾矿中含有的磷、钙、镁、硅等有用元素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本文采取两种不同的技术路径对磷尾矿进行资源化利用:一是以磷尾矿为原料制备矿山复垦基质土,实现“以废治废”,降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的成本,改善矿区和周边的生态环境;二是以磷尾矿为原料,进行热法活化工艺
为了满足人类对天然气能源的需求,本文采用撞击流技术耦合水合物法分离低浓度煤层气,进而得到高浓度CH4。以30 mol%CH4/70 mol%N2混合气模拟低浓度煤层气,首先探究了低浓度煤层气在环戊烷(1.0 mol%CP)、环戊烷+十二烷基硫酸钠(1.0 mol%CP+0.0017 mol/L SDS)、环戊烷+十二烷基硫酸钠+烷基多糖苷(1.0 mol%CP+0.0017 mol/L SDS+1
背景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是指因母儿血型不相容,母体针对与其不同的胎儿红细胞血型抗原所产生的相应免疫球蛋G(immunoglobulin G,Ig 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并因此导致胎儿或新生儿发生同种免疫性溶血。近年来,自常规给予Rh阴性女性接种抗D免疫球蛋白预防以来,ABO血型不合已逐渐成为新生儿溶血病的主要原因。因为免疫
抗菌纤维具有抑制细菌等微生物滋生的优异性能,在家居、包装、医用纺织品等领域有着极高的应用潜力。目前抗菌纤维的基底材料主要是合成纤维,其原料来源于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纤维素因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物相容性好、力学性能优异,有望代替合成材料成为抗菌纤维的首选原料之一;抗菌剂的选择以抗生素、银、铜等无机抗菌剂和季铵盐、卤代胺等有机抗菌剂为主,存在容易产生抗药性、成本高、易氧化变色、有毒副作用等问题。
煤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是造成臭氧层空洞、光化学烟雾等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物。目前,研发高效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工艺是燃煤烟气污染物控制领域的重要方向。液相吸收法是一种低温同时脱硫脱硝技术,但烟气中一氧化氮(NO)水溶性差,在吸收液中传质阻力较大,导致NO液相脱除性能差。利用铁基催化剂活化过氧化氢(H2O2)产生羟基自由基(·OH),将NO转化为易溶于水的高价态氮氧化物及
背景与目的鉴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合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 2,T2DM)疾病血管病变更加严重并伴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和其他不良事件,因此对于ACS合并T2DM患者的风险评估及预后的改善一直是全世界心脏病学家关注的焦点。目前认为疾病风险增加与血小板反应性及炎症之间有密切关系。炎症是T2DM及ACS患者发病的共同基础
酚类污染物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虽然非均相类芬顿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工艺简单、稳定性高、p H适用范围广、可回收且经济效益好、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势,但是很多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存在易团聚,活性低等缺点,开发活性高、不易团聚的类芬顿催化剂用于降解酚类污染物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浸渍煅烧法成功制备了nFe2O3/MIL-101(Cr)复合材料催化剂,确认了nFe2O3/MIL-101(Cr)复合材料的最
尼龙5X是目前公认的尼龙66替代材料,其技术核心是单体戊二胺的高效合成。传统戊二胺合成方法是L-赖氨酸生物发酵脱羧法,但存在戊二胺对细胞具有毒害作用、酶活低、酶结构不稳定等不足。多相化学脱羧法因具有催化剂易分离、不受戊二胺毒性影响等特点,逐渐受到研究者们青睐。本论文创新性地采用一步化学脱羧法,以负载型氧化钌为催化剂,开展L-赖氨酸脱羧制戊二胺的研究,为高效合成戊二胺开辟了新思路。(1)利用等体积浸
当今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化石能源短缺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并提倡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因此,迫切需求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投入使用。生物质在自然界中具有广泛性、可再生性,其热解产物为生物油,可用于生产燃料、大宗化学品原料,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绿色可再生能源。我国是一个富煤少油的国家,同时是亚洲第一大花生生产国,每年花生壳的资源约为500万吨,实现花生壳
目前我国铜资源短缺的现状与铜消费量增长的趋势之间矛盾日益严重,而铜渣作为火法炼铜产生的固废资源,其铜品位大多高于我国铜矿的可开采品位,具有较高回收价值。铜渣成分复杂,铜与脉石矿物嵌布紧密,如何将铜渣中含铜相与其他矿相有效分离是实现铜渣中铜高效回收的关键。本试验选择环保高效的甘氨酸为浸出剂,采用浮选-甘氨酸碱性浸出法联合分离提取铜渣中的铜,以工艺矿物学研究-浮选试验-浸出试验-浸出动力学分析-浸出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