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调节和控制排尿生理活动的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和尿道功能障碍称神经源性膀胱。神经源性尿失禁是其主要症状。这些疾病可继发泌尿系感染,肾盂扩张积水等,最终造成肾脏功能受损或丧失,肾衰是其主要死亡原因。所以神经源性尿失禁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影响都很大。神经源性尿失禁在小儿外科中发病率较高。其病因是由于脊髓发育不全及脊髓脊膜膨出术后所造成。神经源性膀胱临床上按照尿流动力学结果大致分为两类:反射亢进性神经源性尿失禁和反射驰缓型神经源性尿失禁。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是指在膀胱充盈期逼尿肌有不自主收缩,收缩幅度大于15cmH2O。反射驰缓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是指膀胱逼尿肌在排尿过程中无收缩或收缩力减弱。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的病因是由于脊髓骶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所造成的。其主要的影像学及尿流动力学结果为:膀胱容量小、膀胱外形呈松塔样、大多数合并盆底肌松驰,膀胱顺应性低,膀胱充盈期有逼尿肌不自主收缩收缩幅度大于15cmH2O。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原则为:①对原发病变可治愈和可恢复者,首先应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保护膀胱尿道功能的措施。②对神经病变不能恢复的,针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与康复对膀肤尿道功能障碍类型进行治疗,以达到平衡膀肤为目的。③其他治疗,用于预防和治疗上尿路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神经源性尿失禁的治疗仍为医学上的难点,其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并不理想。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在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中的作用,并对患者的疗效进行随访,以评价治疗效果,总结治疗经验,并指导今后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手术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我科自1992年至今采用手术配合术后康复训练治疗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82例。根据术前影像学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确定手术方案,手术方案选择如下:①对于膀肤容量小的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采用回肠去粘膜带血管蒂浆肌层补片膀肤扩大术,术中取回肠20一40cm,环形切开肠管浆肌层保留完整的粘膜,去除粘膜层,制备成带血管神经蒂的去粘膜浆肌层补片,用此补片缝合于纵形切开的膀肤处,从而扩大膀肤容量,增加膀耽顺应性。②对于合并有盆底肌松驰患者同时行双侧骼腰肌盆底肌加强术。在双侧股骨小转子处切断骼腰肌肌键,自盆腔将两断端提出,肌键断头缝合固定,并将骼腰肌加强于松弛的盆底。③对尿道压力低的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同时行锥状肌膀肤颈悬吊术:分离出双侧锥状肌后,将双侧锥状肌从膀胧颈后方交叉固定于双侧耻骨结节。④患者术后进行如下康复训练:扩尿道治疗,一天一次,每次保留十分钟。膀肤功能训练,其中延迟排尿可增加膀肤容量,以改善尿失禁症状;定时排尿以保护上尿路功能。盆底肌训练和排尿反射训练。并采用电话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我科自1998年至今治疗的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患者进行疗效随访。术后复查尿流动力学,随访病人手术前后尿流动力学资料完整者共28例。统计学分析:所有资料采用SPSS10.O软件处理,以Q=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结果:术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28例患者术后均为腹压排尿,无自主排尿;其中10例(36%)控尿时间大于2.5小时、其间无漏尿或仅偶有漏尿者;13例(46%)控尿1一2.5小时;5例(18%)控尿时间小于1小时或术后无改善。另外有18例(78%,术前无尿意患者23例)尿意有改善,这种尿意表现为膀肌充盈时出现下腹部及脐周疼痛或不适。尿流动力学结果为:所有术后患者均未观察到排尿郑州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治疗与康复期的逼尿肌收缩,均为腹压排尿;术前顺应性为4.0%士2.504 ml/cmHZO,术后为7.414士3.193 ml/c mHZO,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P<0.01);术前最大膀肌容量为142.57士42.98 ml,术后为263.82士86.01 ml,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P<0.01);术前有效膀肤容量为104.79士36.20 ml,术后为226.39士86.18 ml,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P<0.01)。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观察到有上尿路功能损害情况。结论: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肤,膀肤容量小者,行去粘膜回肠浆肌层补片膀胧扩大术;合并盆底肌松弛患者均同时行双侧骼腰肌盆底加强术;合并真性压力性尿失禁、无上尿路功能损害患者同时行膀肤颈锥状肌悬吊术,此手术方法是治疗反射亢进性神经源性尿失禁安全有效的方法。康复训练是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尿失禁术后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