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贾仲明杂剧、冯惟敏散曲和杂剧、贾应宠鼓词、《金瓶梅》、《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集》(含《戏三出》等)等山东方言特点突出的明清白话文献为研究对象,力求全面地搜集、整理和研究材料,通过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对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的用法、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描写,并探究其发展演变的规律,展示了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系统的基本面貌。全文除“结语”外共五章。第一章“绪论”。共三节。第一节“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主要从汉语史的角度说明词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结合明清山东文献所反映的方言词缀特点,指出开展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节“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思路”,采用静态的断代描写与历时比较研究、山东地方文献资料与邻境共时文献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基本描写和理论解释的结合、强调详尽研究和例举性研究的结合。在研究思路上,在对明清山东方言词缀进行逐类逐个研究的基础上,将明清山东方言词缀个别研究与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系统研究结合起来,力求对这一时期词缀的性质、类别及基本面貌有准确科学的描写和论述。第三节对本文研究主要引证文献材料及其语言特点作了介绍。第二章“汉语词缀与近代汉语词缀研究的现状”。共两节。第一节“汉语词缀的性质及分类”,词缀是附加式合成词的主要构成语素,在汉语各级语法单位中,词缀是认识分歧最大语法单位,直到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就词缀给出统一的定义。本节在充分考察前贤时修相关汉语词缀研究的宝贵成果后,描述了汉语词缀的性质和特点,认为汉语词缀是在附加式合成词中粘附于词根语素,本义虚化而有一定类化作用的定位语素。另外,结合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的基本情况,对汉语词缀作了初步的分类。第二节“近代汉语研究的现状”,考察了古代传统语文学家对汉语词缀问题的认识,对汉语词缀研究早期的状况作了简明的勾勒,着重介绍了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海内外语言学界近代汉语词缀研究的现状,对其中某些重要的成果及其研究方法作了介绍。第三章至第五章“明清山东方言的词缀”分上、中、下三章,第三章是前缀研究,第四、五章是后缀研究。这三章对明清山东方言前缀“阿”、“兀”、“老”、“大”、“二”、“第”、“初”、“打”、“巴”,后缀“子”、“儿”、“头”、“家”、“手”、“们”、“么”、“厮”、“汉”、“巴”、“的”、“精”、“鬼”、“当”、“打”、“拉”、“刮”、“登”、“法”、“待”、“变”、“查”、“磨”、“弄”、“腾”、“索”、“歪”、“划”、“化”、“送”、“见”、“自”、“生”、“个”、“可”、“省”、“在”、“快”、“巧”、“办”、“帮”、“挣”这51个明清山东方言词缀进行了逐类逐个研究,详细分析、说明每个词缀的用法、特点,并对某些词缀的来源和发展脉络进行探讨。在明清山东方言中,前缀相对不发达,主要用作名词、代词前缀。其中“阿”缀在山东方言中呈现萎缩的趋势,使用已经不多,所见用例主要是拟古用法或用典;“老”缀在明清山东方言得到充分发展,使用频繁,用法复杂,构成的附加式合成词数量多、词义繁复,是明清山东方言常用的名词前缀;“二”是明清时期发展起来的山东方言名词前缀,在现代山东方言中仍然使用。相比较而言,明清山东方言后缀非常发达。“子”、“儿”、“头”、“家”、“们”是常用的名词、代词后缀,其中“子”缀、“儿”缀还可以构成量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它们在现代山东方言的功能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发展成熟。“么”缀作为汉语词缀系统中由实词的后一个实词语素演变而成的后缀语素,在明清山东方言中仍然处于发展演变阶段,主要用作代词后缀,但作副词、形容词、连词后缀的功能也逐渐发展起来。明清山东方言动词、形容词、副词后缀数量多,使用频繁.如“打”、“拉”、“刮”、“登”、“法”、“待”、“变”、“查”等主要作动词后缀,往往还能作形容词或名词、副词后缀。动词性词根语素附加后缀之后,所构成的附加式合成动词往往增加了不同色彩意义,其不同的重叠形式所表达的色彩意义也不同。“自”、“生”、“个”是明清山东方言主要的副词后缀;“可”、“省”、“在”、“快”、“巧”、“办”、“帮”、“挣”都是极具山东方言特点的形容词或副词后缀。“结语”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归纳和描述明清山东方言词缀系统及其特点;分析汉语附加式合成词结构形式和语法功能;说明了明清山东方言词缀在古今山东方言词缀历史发展过程中复杂性、变易性、传承性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