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性别角色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构建下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性别角色类型划分是由Bem提出的,他将其划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性别角色类型的形成影响个体的各个方面,如职业成熟度、主观幸福感、安全感、人际关系等,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其中,双性化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性别角色类型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对其的影响最大。以往的研究忽略了职业学校如幼师、护校、警校等这种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的相对单一的环境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非单一性别环境下学生的性别角色和心理健康之上。在此基础上,我们不仅有疑问,比如:单一性别环境下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和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在单一性别环境下学生的应对方式是否会发生变化?我们应采取怎样的预防和应对策略呢?而这也将是本论文要讨论的重点。我们的研究采用Bem性别角色问卷、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河南省洛阳市两所男女比例悬殊的职业院校600名被试为施测对象(其中,洛阳幼儿师范学校女生被试300名、洛阳警校男生被试300名),探讨了青少年在单一和非单一性别环境下性别角色类型分布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与相互关系,得出结论:(1)单一性别环境下学生总体的女性化类型中女性被试的比例多于男性被试,在未分化类型中男性被试的比例多于女性。(2)单一性别环境下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整体的应付方式较为积极。(3)单一性别环境下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好,且应付方式较积极;非独生子女的应对方式相对积极。(4)消极应对方式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心理健康水平与积极应付方式、女性化和双性化之间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