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基金会作为创新社区治理的一种形式,近两年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迅速发展。作为一种“舶来品”,社区基金会从资金来源、机构设置、项目运作到与外部主体关系的整个运作机制中,都呈现出了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的特点。在中国,依据产生的推动力,社区基金会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政府或企业等社区外部力量推动成立的外生型社区基金会,另一种是内源于社区、由社区居民或社区公益名人推动成立的内生型社区基金会。本文选取了不同类型的社区基金会,对其运作机制进行了介绍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发现,社区基金会在中国的运作中出现了资金筹集难、缺乏专业团队、理事会“不理事”、行政化倾向突出、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从社区基金会内在的运作逻辑与外部制度环境的矛盾的角度分析制约中国社区基金会有效运作的因素,并为其进一步有效运作提供可供参考的对策思路。本文第一章首先对社区基金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阐释了社区基金会产生的历史渊源,并对社区基金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介绍。第二章重点选取了四个典型的案例对外生型社区基金会与内生型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从中总结出中国社区基金会运行机制的整体特点。第三章从资金来源、机构设置、外部关系的角度对社区基金会整个运作机制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从外部法律、制度环境的层面分析了制约其有效运作的因素。第四章从制度环境、社会协同、内部治理的角度,结合美国社区基金会运作中的成功经验,为完善中国社区基金会的运作提供了对策思路。本论文研究的突出特点体现在将社区基金会置于创新社区治理的视角下加以审视。社区基金会是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资源和机制,在构建社区资产、促进社区自治、推动公益生态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有效发挥社区基金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功能,既需要机构内部治理能力的提升,需要制度环境层面上公民自治意识的觉醒,又需要基层政府、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的协同参与。以社区基金会的有效运作为纽带,可以吸纳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推动社区合作共治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