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其病症病因复杂,发病率高,发病机制迄今未明。本研究拟通过五脏整体病理观探讨IBS的病因病机、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以及其诊断和防治的理论与方法。方法:本文分为文献整理研究、临床治疗和理论探讨三个部分。文献部分:① 选取古代有代表性的医家,对IBS的主要症状--腹泻、便秘和腹痛的有关医著及观点,及其治法方药进行挖掘和剖析。② 对近现代有关IBS具有代表性的中医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梳理。从国内与港澳台中医杂志中,选取现代医家有关IBS临床报道的典型病例共120例,进行五脏病理与IBS的关系分析统计。理论探讨:用五脏病理规律探讨IBS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传变规律等,从而提出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临床部分:主要是在五脏整体病理观指导下对IBS患者辨证治疗和观察。选取从2000年1月到2004年6月本人临床的病例共30例,按病情分为轻症期、活跃期和缓解期,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论:1. 肝气证的出现率最高,病程在一年内出现率高于其他组。2. 脾虚和湿证的出现率也相当高。3. 随着病程的增长,肾虚及血瘀的出现率明显增高。4. 古代医家与近现代医家对IBS的主要症状--腹泻、便秘、腹痛等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吻合。5. 脏腑虚是IBS的主要病理变化。6. IBS是从所病的脏腑开始传变,久病久虚会入肾、见瘀。通过挖掘古代医家的论述和治法方药,总结近现代医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和经验,从而得出了肠易激综合征的五脏病理变化特点,肠易激综合征的传变与转归规律。在五脏整体病理观指导下进行了临床实践验证。因此得到启示,用五脏整体病理观进行辨证更为准确,更具个体化,治疗效果更好。由此可以制定治疗的对策,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和体质制订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