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周边与西藏、新疆、甘肃、四川四省区接壤。青海省是个多民族地区,汉、藏、土、撒拉、蒙古、保安、东乡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
青海汉语方言是青海省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属于中原官话的秦陇片和陇中片。青海汉语方言内部可以再分为西宁、乐都、循化三个次方言。西宁次方言包括西宁、湟中、平安、湟源、互助、贵德、化隆、门源等地;乐都次方言包括乐都、民和等地;循化次方言主要包括循化、同仁等地。
西宁片内部的声韵较一致,乐都和循化片的声韵较一致,西宁片和乐都、循化片的声母差异不是很大,韵母差别较大,但有着很整齐的对应关系。秦陇片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陇中片只有有平声、上声、去声3个声调,平声不分阴阳。
在词汇方面,西宁方言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汇,特别是一些词汇具有南方方言的特点,如“米柜、温突微温、寻口、蒲蓝”等,同时也借用了很多少数民族语言词汇,如“哈达、阿卧哥哥、曲拉奶渣、尕拉顶帐篷的木棒”等,西宁汉语方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特别是在在语法结构上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如语序的SOV类型特征、使用大量的后置词,等等。因此青海汉语方言在汉语及汉语诸方言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对青海汉语方言进行深入研究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西宁方言为代表,对西宁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语序做了专题研究,以初步描写西宁方言在这三个方面的特点,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