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作为我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中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语言和文体上的差异为隐喻的翻译带来了困难,但对同一个世界重叠的认知体验又为其带来了很大的可能性和操作性。自从1980年Lakoff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之后,双域映射的方法被广泛运用于隐喻的翻译研究之中。但是中国文化中的很多隐喻在目的语文化中并没有对应的意象,在这种情况下,概念隐喻的单向映射的模型并不能对其加工过程做出充分的解释。吸收了概念隐喻理论和心理空间理论的精髓,Fauconnier在1998年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其将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单向关系拓展为四个空间之间的实时互动,展现出了更为强大的解释力。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视角,对武侠小说《雪山飞狐》中隐喻的意义建构过程和译文产生过程进行了分析。《雪山飞狐》是中国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创作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本文选取《雪山飞狐》和莫锦屏的英译本作为分析对象,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对小说中隐喻的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雪山飞狐》作为译入英语世界的第一部金庸小说,在武侠小说的翻译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部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本文共收集了《雪山飞狐》中156个隐喻表达及对应译文,建立了双语对照附录,并将选取的例子根据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种基本网络模型进行了分类。根据不同网络模型的工作特点,本文对所选的例子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一、《雪山飞狐》中出现的隐喻大部分隶属于双域型整合网络。二、在简单型整合网络中,译者采取以直译为主的翻译策略;在镜像型整合网络中,由于隐喻在两种文化中共享相同的组织框架,因此译者对隐喻意象的保留和删除的比例相近;在单域型整合网络和双域型整合网络中,由于两种文化的具身体验存在较大差异,译者主要采取删除隐喻意象的策略以保证可读性。三、为了可读性和接受性而过多地删除独具文化特色的隐喻,其实并不利于文化传播。本文建议在翻译武侠小说中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隐喻时,应该以直译的翻译策略为主。通过使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武侠小说中隐喻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和对莫锦屏的翻译策略的总结,本文旨在为武侠小说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些补充性的观点和参考,并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但本文在数据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将金庸小说现存的四部英译本全部纳入对比分析,因此相关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补充。